成语故事的入木三分的主人公是谁(入木三分的主人公)

2023-04-06 14:53:39 最新游戏资讯 小恐龙

入木三分主人公:王羲之。

晋朝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曾经在池塘边练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无论休息还是走路,他心里总是想着字的结构,揣摹着字的架子和气势,不停地用手指在衣襟上划着,时间久了,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王羲之二十岁时,太尉郗鉴派人到他们家族中去选女婿。王家的子弟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能中选。只有王羲之,躺在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继续在衣服上划着。郗太尉很欣赏王羲之的镇定,便把女儿嫁给了他。

有一次,皇帝要到北郊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木匠拿去雕刻。木匠在雕刻时发现王羲之写的字竟然已经深入木头达三分,赞叹道:“右军(王羲之)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啊!”

扩展资料: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对联: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郑板桥

同义词:力透纸背、铁画银钩

反义词:略见一斑

歇后语:锤子打钉子——入木三分;啄木鸟啄树——入木三分;榕——入木三分

灯谜:八十八晋王羲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入木三分

成语入木三分的主人公是谁

入木三分原本是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的,现在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入木三分的主人公是王羲之。接下来分享相关内容,供参考。

入木三分的主人公

入木三分的主人公是王羲之。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入木三分的名人故事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他博采众长,开创了一种独具一格的书法风格,被后人喻为"书圣"。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可以知,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工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入木三分的主人公是谁?

王羲之这个名字应该没有谁会感到陌生,他是我国古代乃至现在的杰出书法家,被后世称为书圣,在历史上享有极高的评价,其实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不仅仅是因为他在这方面有极高的天赋,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勤学苦练,即使一个人是天才,不经过后天的雕琢又怎么能成材?王羲之身上有一个被后人铭记的小故事——入木三分。

一、入木三分——关于王羲之的故事

东晋时期的一位帝王有一次要到京都建康北郊的赴舟山上祭祀土地爷,这时候的王羲之已经37岁,他的书法不说是在全国上下,至少在京城范围内已经名满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样的大书法家自然也得帝王的青睐,东晋明帝请王羲之把祭文写在用木头做的祝板上,写过之后再请专门的工人雕刻,其实当时的朝廷每年都要举办一些大型祭祀活动,因为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天下第一,帝王也常常请他来执笔。工人拿到这块木板之后按照平时的工作顺序先拿刀削木板,削到一半居然惊奇的发现一个问题,王羲之写字的墨迹居然渗透到了木板的里面,深度达到了三分,工人费了好大的力气才终于剃掉三分厚的木板见到白底,可见王羲之的笔锋有多雄厚,已经可以用炉火纯青来形容,这引得刻字的工人连连惊叹,入木三分,后来王羲之的这件事轰动了整个京城,刻字工人说的那个词也就成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成语。

二、入木三分现代意义

其实入木三分这个词出自唐朝的张怀瓘所写的书断·王羲之,他所写的这篇文章通篇都在赞美王羲之写的字有多苍劲有力,或许张怀瓘算是书圣王羲之的小粉丝。入木三分这个成语经过了千百年依然在被后世所沿用,流传到现在依然用来形容一个人书法功底,形容书法的笔力苍劲有力,除此之外,有的时候也用来比喻对某件事情或某篇文章的见解深刻透彻。

其实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可以轰动整个国家,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书香门第的家族和所谓的什么天赋,最重要的是他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付出了别人所承受不了的努力,而这努力并不只是一遍接一遍的机械重复,还有对于书法的变化和思考。

入木三分的主人公是谁?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段翻译

共3个回答

暴走少女

聊聊关注成为第10160位粉丝

1、译文:

晋朝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时就擅长书法。他十二岁时看见父亲枕头中有前朝议论书法的书,便偷偷地拿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看我秘藏的书?”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母亲说:“他在看你运笔的方法。”

父亲量着他年龄小,恐怕不能保守秘密,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把它教给你。”王羲之跪拜请求说:“现在就把书给我吧,倘若等到我成人再看,就耽搁了孩儿幼年时的好才华。”父亲很高兴,立刻就把书送给了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王羲之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卫夫人知道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笔的诀窍,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王策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遮蔽(此指超过而使“我”的名声被掩盖了)我的名声。”

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王羲之)三十三岁时作了《兰亭序》。三十七岁时写了《黄庭经》。写完后,空中有人语说:“卿的书法都感动我,而况是人呢?我是天台丈人,自称真胜钟繇。”羲之书法多数不是一种字体。

2、原文: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

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涕流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书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而况人乎!吾是天台丈人。”自言真胜钟繇。羲之书多不一体。

扩展资料:

一、相关成语

入木三分

【读 音】rù mù sān fēn

【英 文】written in a forceful hand

【释 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用 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近义词】力透纸背、铁画银钩

【反义词】略见一斑

二、王羲之简介

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他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

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

王羲之因为这样的出身,一出仕便为秘书郎,后为庾亮的参军,再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最后做到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为人坦率,不拘礼节,从小就不慕荣利。《世说新语》里载有王羲之"坦腹东床"的美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羲之学书

入木三分的主人公是谁

问题一:入木三分的人物是谁? 40分 出自唐朝・张怀《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人物是形容书圣王羲之。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 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问题二:入木三分的主要人物是谁 过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总要将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例如什么“广源记”啦,“茂源记”啦,“康泰记”啦,等等,名目繁多。单说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可别小看这招牌,它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呐。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凑巧,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依稀可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见。人们惊讶了: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了一看,立即惊叹得叫起来。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来看。老先生说:“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啊!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王羲之的书法怎么这样深刻有力呢?这与他平常坚持不懈的锻炼有关。有一个“戒珠”的故事可以从侧面说明这一点。 据说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这颗明珠不光是好玩,用来观赏的,王羲之还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力。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偷去了呢?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这位和尚发现主人对他有怀疑,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原来,是大白鹅把珠子吞下去了。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错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和尚,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不能轻易怀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作为一个书法家,王羲之不仅自己注意锻炼腕力,增强书写时的笔力,也严格要求后人。他的儿子王献之,很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有一次为了检查献之的笔力,王羲之悄悄地站在背后,趁献之集中精力写字时,他猛地用手指夹住儿子手中的毛笔往上拉,谁知献之握笔很紧,毛笔没有被夺下来。王羲之对此很满意,他高兴地说;“这孩子将来能成为书法家。”并当场写了一幅字赠给献之。这件事说明,书法家的笔力是下苦功夫练出来的。 这个成语来源于我国历史上一个极有名的大书法家的故事。东晋时代,有一个叫王羲之的人,他做过右军将军,所以人们叫他“王右军”。他的书法在历史上享有极高的评价,有人叫他“书圣”。他写的字既秀丽又苍劲,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般总是秀丽的字显得柔软,苍劲的字显得粗犷。而他竟能超尘出俗,可见他书法的功力之深,而这完全是他勤学苦练出来的。他即使在休息的时候,也揣摩字体的结构、间架和气势,心里想着,手也随着在衣襟上画着,时间久了,竟把衣服都画破了。 传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样子雕刻。刻字的人发现王羲之的笔迹透进那块木板里面有三分深。用毛笔在木板上写字,而能将笔迹透进三分深,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从这个传说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位“书圣”所写的字,笔力之雄劲,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的情节,引申成“入木三分”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写出的文章或表达的见解非常深刻。

问题三:入木三分的主人公是谁 你好!

入木三分的主人公是王羲之.

典 故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官至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其书法博采众长,兼备诸体,千变万化,且体势自然流畅,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突出的特点是笔力雄健。相传他写过字的木板,后来需要把字刮去,工人在刮木板时发现,墨迹透入木中竟深达三分。

题 名: 入木三分

所属朝代: 唐代

相关人物: 王羲之

出 处

唐・张怀《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解 释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祝你学习进步,望采纳,谢谢!!O(∩_∩)O~

问题四:入木三分的主人公是谁 当然是”王羲之”了.

传说有次他到朋友家做客,久等主人不到,无聊中在人家的茶几上题了几个字。朋友父亲不识货,想用水洗掉,怎么洗都洗不掉,原来已经渗入木中。 后来人们就用“入木三分”这句成语,用来形容某一件事做得熟练老道。

问题五:入木三分的主人公是谁? 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鸡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问题六:成语故事的入木三分的主人公是谁 入木三分

【拼音】rùmùsānfēn

【释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出处】唐・张怀《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主人公】王羲之【近义词】力透纸背、铁画银钩

【反义词】

【成语故事】

晋朝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曾经在池塘边练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无论休息还是走路,他心里总是想着字的结构,揣摹着字的架子和气势,不停地用手指在衣襟上划着,时间久了,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王羲之二十岁时,太尉郗鉴派人到他们家族中去选女婿。王家的子弟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能中选。只有王羲之,躺在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继续在衣服上划着。郗太尉很欣赏王羲之的镇定,便把女儿嫁给了他。

有一次,皇帝要到北郊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木匠拿去雕刻。木匠在雕刻时发现王羲之写的字竟然已经深入木头达三分,赞叹道:“右军(王羲之)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啊!”

“入木三分”形客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深刻。

成语故事入木三分的主人公是谁

入木三分的主人公是王羲之。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渡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入木三分的故事

传说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祭祀,让王羲之把祭祀的文字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人雕刻。刻字者雕刻时惊奇地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

刻字者足足削进去三分才见到底,不禁对王羲之雄劲的笔力惊叹不已。

王羲之其他故事

1、竹扇题字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今绍兴)的一座桥。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2、书成换鹅

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

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