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屠苏指的是名为“屠苏”的一种药酒。
在我国古代有着民间正月初一饮屠苏酒的习俗,这种风俗寄托着古代人民想要驱祸辟邪、防避瘟疫的愿望,据说屠苏酒这种药酒的创制人是我国汉代末年时期的名医华佗。
屠苏酒在由华佗创制出来后,因为酿制的材料主要是以排除各种滞浊之气的中草药为主,就药性来讲,的确是有着防治瘟疫的功效,因而无论是唐代的药王孙思邈,还是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亦或是明代有着药圣之称的李时珍都十分推崇屠苏酒在民间的流传。
发展
过年饮用屠苏,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了清代,现代的人们虽然不饮屠苏酒,但是过年饮酒的习俗从来未变化过。而屠苏酒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它的喝酒仪式不同,一般喝酒是先敬长辈,屠苏酒是长辈先让晚辈喝,希望小辈快长大,小辈希望长辈留住岁月。
“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屠苏”指的是屠苏酒。屠苏酒在古代是一种用于防病疗疾的药酒,人们一般会在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春风送暖入屠苏”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
屠苏的介绍
屠苏酒起于晋,昔人有居草庵,每岁除夕,遗闾里,药一帖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酒尊,合家饮之不病瘟疫。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
《元日》
王安石〔宋代〕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yí)岁除:一年已尽,“一”字用在第四声(去声)字的前面时,“一”变调,读第二声(阳平)。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屠苏指的是屠苏酒。
“春风送暖入屠苏”一般解释是“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这里的“屠苏”,指的正是唐宋年间,中国传统春节里一款“红了数百年”的“专属饮品”:屠苏酒。饮屠苏酒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关于古代中国人“春节喝屠苏酒”的习俗,最早的记载就是南北朝时代典籍《荆楚岁时记》。当时荆州地带的百姓,每年春节都要“进屠苏酒”“下五辛盘”。发展到唐宋年间,春节“饮屠苏酒”的习俗也火遍全国。
屠苏酒简介
屠苏酒,是在中国古代春节时饮用的酒品,故又名岁酒。也是全家人都要饮用的一种防病避疫的药酒。据传是汉时神医华佗创制屠苏药酒配方并传授于世,造福于民并广为流传,盛唐时已传至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为中国最古老的药酒配方,它开启了药酒治病防病防瘟疫之先河。
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五:“屠者,言其屠绝鬼炁;苏者,言其苏省人魂。”这就是说,屠苏酒可以杜绝瘟疫邪气的侵袭,促进身体健康,使人精神振奋。陈氏还说:“其方用药八品,合而为剂,故亦名八神散。”可见屠苏酒还有八神散的别名。
屠苏指:古代一种酒名。相传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可以避邪,不染瘟疫。
出处:宋·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白话释义: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文章赏析: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
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
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