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战,七/年/战/争简写。
1756-1763,历时七年,英/国、普/鲁/士为首的阵营VS 法/国、奥/地/利、俄/罗/斯为首的阵营,前者获胜。其余详细内容有兴趣的话可以自行百度。
七战七捷是指,苏中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之战略防御阶段初期,华中野战军在江苏中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进攻而连续进行的7次作战的总称,因而又称其为苏中“七战七捷”
包括:
宣泰战斗,歼灭国民党军第19旅山炮营及第56团、57团
如南战斗,歼灭敌军49师大部,26旅和其它部队
海安战斗,歼灭新7旅,105旅旅部及下属的一个团
李堡战斗,歼灭敌军1.5个旅
丁林战斗,歼灭交通警察第7总队、11总队和第26旅残部一个营
如黄战斗,歼敌99旅、187旅全部,79旅一个半团等兵力
邵桥战斗,歼敌25师两千余人
七次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6个旅和5个交警大队
参考资料:
七战七捷 即苏中战役编辑本段 1946年7月,国民党军以5个整编师共15个旅约12万人的兵力,企图大举进犯苏中解放区,进占海安、黄桥一线,尔后向北进犯。在得悉国民党军将于7月15日同时进攻黄桥、如皋、姜堰、海安等地后,为争取先机制敌,华中野战军3万多人,在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的指挥下,集中第1、第6师和第7、第10纵队共19个团和兵力,在地方武装和民兵配合下,机动作战,于7月13日突然向守备较薄弱的宣家堡、泰兴国民党军整编第83 师第19 旅第56、第57团及旅属山炮营发起攻战役形势图击。在一个半月内,进行了宣(家堡)泰(兴)攻坚战、如(皋)南战斗、海安运动防御战、李堡战斗、丁堰林梓攻坚战、邵伯阵地防御战和如(皋)黄(桥)公路遭遇战,取得了“七战七捷”。
8月26日,苏中战役胜利结束。苏中战役是内战全面爆发后人民解放军在主要战场上进行的较大规模的初战,带有战略侦察性质。
七战七捷,华中野战军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歼敌6个旅及5个交警大队共5万余人,占进犯苏中国民党军兵力的44%,争取了使苏皖解放区工作转入战时体制的时间,获得了歼灭美械装备国民党军的经验。 新四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反击国民党军进攻的重要战役。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全国规模内战,苏中解放区是其主要进攻方向之一。在长江两岸的江苏省南通、靖江、泰兴、泰州、扬州、江阴、镇江等地,集中了整编第49、第83、第25、第21、第65师及第69师第99旅共15个旅约12万人,企图首先攻占如皋、海安,尔后继续沿通榆公路和运河北犯,策应由徐州东进南下的国民党军会攻两淮(淮阴、淮安)。 华中野战军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法,于7月13日至15日以第1师、第6师分别向宣家堡、泰兴的整编第83师第19旅发起攻击,歼敌3000余人。18日晚至20日,经两天激战,第1师主力、第7纵队一部及第1军分区特务团在如皋县南部鬼头街、田肚里地区,歼整编第49师师部和第26旅全部;第6师主力和第7纵队一部在如皋县南部宋家桥、杨花桥地区,歼第79旅大部。如(皋)南战斗共歼其1万余人。7月30日至8月3日,第7纵队两个团又两个营约3000余人,进行了海安保卫战,连续4天抗击国民党军7个旅约5万人的进攻,以伤亡200余人的代价,歼敌3000余人。8月3日主动放弃海安。8月10日至11日,第1师向海安县李堡发起攻击,全歼守敌。第6师第18旅和第7纵队两个团,在洋蛮河地区伏击东往李堡之敌,毙伤敌3000余人,俘第105旅旅长金亚安、新7旅副旅长田云从以下5000余人。8月21日至23日,第1师、第6师、第7纵队、第5旅及地方武装,对丁堰、林梓发起攻击,歼灭交通警察第7总队、第11总队共5个大队及整编第49师第26旅残部1个营,毙伤敌1500余人,俘交警第7总队少将总队长熊剑东以下2000余人。 8月23日至26日,第10纵队和第2军分区两个团在邵伯、乔墅抗击整编第25师等部3个旅从陆地和水上的进攻,毙伤敌2000余人。此时,华中野战军采取“攻黄救邵”的战术,于25日至27日向如(皋)黄(桥)路上的国民党军攻击,歼第99旅、187旅和79旅一部共两个半旅1.7万余人,并于8月31日收复黄桥。 以上七次作战,共歼国民党军6个旅、5个交警大队约5.3万余人,被誉为“七战七捷”。新四军各部亡干部战士3000余人,伤1.3万余人。
卫青七战匈奴,七战七捷。
第一战:公元前129年,匈奴兴兵南下,前锋直指上谷。汉武帝果断地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令其率军迎击匈奴。自此,卫青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汉武帝这次用兵,分派四路出击。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其中一路由车骑将军卫青率军直出上谷。卫青首次出征,就直捣龙城(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地方),斩首七百多人,取得胜利。另外三路,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还。汉武帝看到只有卫青胜利而归,非常赏识,加封其为关内侯。
第二战:汉朝对匈奴的反击,使得匈奴的进犯更加猖狂了。公元前128年的秋天,匈奴骑兵大举南下,先攻破辽西,杀死了辽西太守,又打败渔阳守将韩安国,劫掠百姓两千多人。汉武帝派匈奴人敬畏的飞将军李广镇守右北平(今辽宁省凌源西南),匈奴兵则避开李广,而从雁门关入塞,进攻汉朝北部边郡。汉武帝又派卫青出征,卫青率三万骑兵,长驱而进,赶往前线。卫青本人身先士卒,兵士们更是奋勇争先,斩杀、俘获敌人数千名,匈奴大败而逃。
第三战:公元前127年,匈奴贵族集结大量兵力,进攻上谷、渔阳。武帝决定避实击虚,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黄河河套地区)。这是西汉对匈奴的第一次大战役。汉军活捉敌兵数千人,夺取牲畜一百多万头,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区。卫青立下大功,被封为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
第四战:匈奴贵族不甘心在河南地的失败,一心想把朔方重新夺回去,所以在几年内多次出兵,但都被汉军挡了回去。公元前124年春,汉武帝命卫青率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发,派苏建、李沮、公孙贺、李蔡率兵从朔方出发,派李息、张次公率兵由右北平出发,袭击匈奴。这次总兵力有十几万人。匈奴右贤王认为汉军离得很远,一时不可能来到,就放松了警惕。卫青率大军急行军六七百里,趁着黑夜包围了右贤王的营帐。这时,右贤王正在帐中拥着美妾,畅饮美酒,忽听帐外杀声震天,火光遍野,右贤王惊慌失措,带了几百壮骑,突出重围,落荒而逃。汉军大获全胜,收兵回朝。
第五战:经过几次打击,匈奴依然猖獗,多次进入代地,攻雁门,劫掠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上郡(今陕西绥德县东南)。公元前123年2月,汉武帝又命卫青攻打匈奴,以公孙敖为中将军、公孙贺为左将军、赵信为前将军、苏建为右将军、李广为后将军、李沮为强弩将军,分领六路大军,统归大将军卫青指挥,浩浩荡荡,从定襄出发,北进数百里,歼灭匈奴军数千名。
第六战:为了彻底击溃匈奴主力,汉武帝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准备发动对匈奴的第三次大战役。大将军卫青麾下,强将济济:李广为前将军、公孙贺为左将军、赵食其为右将军、曹襄为后将军。卫青考虑到前将军李广年纪已高,就没让他担任先锋,而是与右将军赵食其两军合并,从右翼进行包抄。卫青自己率左将军公孙贺、后将军曹襄从正面进兵,直插匈奴单于驻地。卫青大军北行一千多里,跨过大沙漠,与严阵以待的匈奴军遭遇,喊杀声惊天动地。伊稚斜单于眼看大势已去便突围逃走,卫青发觉后马上派出轻骑兵追击。匈奴兵不见了单于,军心大乱,四散逃命。
第七战:卫青率大军乘夜挺进。天亮时,汉军已追出二百多里,虽然没有找到单于的踪迹,却斩杀并俘虏匈奴官兵一万九千多人。这次战役,汉军打垮了匈奴的主力,使匈奴元气大伤。从此以后,匈奴逐渐向西北迁徙,出现了“漠南无王庭”,匈奴对汉朝的军事威胁基本上解除了。卫青率军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所得封邑总共有一万六千三百户,虽然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公元前106年,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去世,汉武帝命人在自己的茂陵东边特地为卫青修建了一座像庐山(匈奴境内的一座山)的坟墓,以象征卫青一生的赫赫战功。
卫青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主要将领,是霍去病的舅舅,二者并称“帝国双璧”。卫青开启了汉对匈战争的新篇章,七战七捷,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
第一战出上谷袭击龙城,没受匈奴人重视,所以很容易成功了,杀了几千匈奴,毁了匈奴人祖宗圣地。
第二战出雁门,击杀匈奴几千人,并识破匈奴惯用的诱敌深入战法。
第三次匈奴杀辽西太守打渔阳,卫青却攻占了河南地,他在此战中用了两个计策:声东击西和围魏救赵。
第四次从高阙出击击破右贤王20万大军,基本废了右贤王。
第五六两次从定襄出击,不过收获貌似不是很大,倒是霍去病初露锋芒,被封为冠军侯。
最后一次漠北决战,用武钢车之阵打垮单于主力,歼敌一万九千余人,七次共杀敌5万余人。
苏中七战七捷 1946年6月发生在江苏中部地区的一场战役,华中的粟裕吊打泰州的李默庵。3万VS12万,歼灭国民党军6个旅及5个交警大队共5.3万人,占进犯苏中国民党军总兵力的44%。此役证明,依托解放区进行内线作战具有较多有利条件,从而为人民解放军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战争初期的内线歼敌方针提供了经验。
第一战:宣(家堡)泰战斗
粟裕第一仗就攻敌不备,攻打整编83师(整编83师是整编前的第100军,全美械,是战斗力很强的中央军嫡系部队。)更加让人拍案惊奇的是,我军竟然在敌军的出发地围攻。战果:敌人打蒙了歼敌整编83师19旅的2个团和旅属山炮营及63旅的1个营,共计3000余人。
第二战:如(皋)南战斗
李默庵被咬了一大口,疼归疼!眼轱辘一转,计上心头!判断集中在宣家堡、泰兴一带的粟裕部主力肯定在休整,来个围魏救赵!令整编49师的王铁汉夜奔袭如皋城。李默庵的小99师:拿下如皋城,三路夹击,合围粟裕部主力于苏中。49师在进攻路上,突然被围攻!又打蒙了,幸好援军接应上,没打下如皋城。我军撤围。战果:歼灭敌军49师大部,26旅和其它部队。
第三战:海安防御战
海安是苏中战略要地,是守是弃?当然不能放弃。
7纵防御海安,主力部队休整。3000人运动战抗击5万人激战4天,伤亡2000余人,杀伤国民党军3000余人。我军主动让出如皋和海安。
第四、五战:李堡、丁堰、林梓战斗
占领如皋、海安等地后,李默庵认为粟裕部不行了。开始派兵防卫。海安的新编第7旅19团奉命前去李堡,接替原105旅的防务。19团一出发,粟裕立即明白:“歼敌良机已到。”19团刚李堡,就遭到了粟裕部的分路围攻。此战,新编第7旅损失9000多人。
李堡战斗后,国民党军机动兵力大减,被迫调整部署,华野以7纵和一些地方部队佯攻海安、黄桥,逼近南通。粟裕则率主力从海安、如皋隐蔽南下,突然向丁堰、林梓发起进攻,激战一夜,歼敌5个交警大队及第26旅一部。
第六战、七战:攻黄救邵
战斗是由国民党军第5军进逼苏中解放区首府淮阴引发的。当时第5军已占领睢宁,那里距淮阴仅100多公里,“为策应第5军作战”,驻守扬州的整编25师奉命“沿运河北上”,攻击江都县的邵伯镇。本来以为粟裕必救邵伯,但在调动部队的时候,驻守黄桥的整编69师99旅正准备东进如皋,粟裕主力却突然从公路两侧冲了出来。
粟裕为什么不去增援邵伯却突然出现在黄桥附近?李默庵万分焦急,命令驻守海安的整编65师火速增援。但该师187旅和79旅的一个团,在距离99旅仅几公里的地方却受到猛烈的阻击。李默庵只好再急令整编25师派出部队乘 汽车 前去解救99旅,但该部还没到达,99旅已全部覆灭,187旅和79旅的那个增援团也大部被歼。
苏中战役的最后一战不仅让李默庵晕头转向,到这时候,他才发现自己上了粟裕“围魏救赵”的圈套。此战,不但邵伯没有占领,而且损失官兵5000余人,被俘1.2万余人。
七战七捷对于解放战争初期的解放军而言,意义重大。当时,各大解放区打的并不好。中原突围,30万人突出来剩下6万人左右。我军急需一场胜利,稳定军心士气。此战胜利后, *** 向全军指示,学习华中战场,“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