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子 》卷 1天瑞 诗解2易一无形情生 万物
题文诗:
子列子曰 : 昔者圣人 , 因 籍 阴阳 , 以统天地 .
夫有形者 , 生于无形 , 天地 何 生 ? 故 而 曰 有 ,
太易太初 , 太始太素 . 太易 也 者 , 未见气也 ;
太初 也 者 , 气之始也 ; 太始 也 者 , 形之始也 ;
太素 也 者 , 质之始也 . 气形质具 , 而未相离 ,
故曰浑沦 . 浑沦 也 者 , 万物 混沌, 而未相离 .
视之不见 , 听之不闻 , 循之不得 , 故曰易也 .
易无形埒 , 易变为一 , 一变为七 , 七变为九 .
九变者穷 , 复变为一 . 一者 元气, 形变之始 .
清轻为天 , 浊重为地 , 冲和气者 , 其则 为人 ;
天地含精 , 万物化生 . 至易至宜,至宜情谊,
情生万物,万物有情,至情至义,至义至一,
至一至正,神清气正,至神自化,化化不已,
生生不息,至情至精,至精至诚,诚通天人.
【原文】2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穷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译文】2
列子说:“过去圣人凭借阴阳二气来统御天地万物。有形的事物是从无形的事物产生出来的,那么有形的天地万物是从哪里产生的呢?所以说:天地万物的产生过程有大易阶段,有太初阶段,有太始阶段,有太素阶段。所谓太易,是指没有出现元气时的状态;所谓太初,是指元气开始出现时的状态;所谓大始,是指形状开始出现时的状态;所谓太素,是指质量开始出现时的状态。元气、形状、质量具备但却没有分离开来,所以叫做浑沦。所谓浑沦,说的是万物浑然一片而没有分离开来的状态。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摸它摸不着,所以叫做简易。易没有形状,易变化而成为一,一变化而成为七,七变化而成为九。九是变化的终极,于是反过来又变化而成为一。一是形状变化的开始,清轻之气上浮成为天,浊重之气下沉成为地,中和之气便成为人,所以天地蕴含着精华,万物由此变化而生。”
这是2013/3/18在道慈禅观讲课的录音,稍加整理分享给诸位有缘:
大家上午好!今天的开场白,给大家讲一讲“至一养真智慧”的意义和涵盖范围。
先讲“至一”的“一”字,至是达到的意思,也叫到达目的地。即是说我们修炼所要到达目的地是“一”,“一”说白了就是“道”,《黄帝内经》里面有句话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简单的理解就是阴阳平衡了就符合道的标准和要求了,人生就活得内在的健康快乐幸福顺畅!
再讲一下“养真智慧”,“养真”是我们所要到达至“一”目地具备的基本要素和条件,只有条件符合才能最终了悟至“一”的真缔。而要达至符合养真的条件,必须具备一定的“智慧”,“智慧”是什么?
简单回答:
一个烦恼重重的人是没有智慧的人。没有智慧怎能“得一”、“至一”?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得其一,万事毕”!俗话说,人活一口气,如果这口气没有了,还成不成为人?很快我们这个躯壳就会化为乌有。佛说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假合之体,是由地水火风组成,靠呼出二氧化碳和吸进氧气而活着。如果一口气上不来,我们这四大假合之体就会烟消云散。变成了我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了。那么也就是分子也好,质子也好,夸克也罢。或者变成了一个虚无也好。总之形体消失于自然中。
但是不是这个身体没有了,我们这个人就不存在了呢?是不是这个样子呀,不是吧!我们还在,为什么还在呢?因为我们死去的是个假人,那个真正的人他没死,也死不了,为什么叫死不了。因为佛陀告诉我们了,养生家告诉我们了,老子告诉我们了,老子说的:“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是吧!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养真集》里面也讲了:
“一人生来有一身,一身皆有一真人,真人灵妙通天地,真人清净无埃尘。真人自古不增减,真人从来莫生死。但能养的真人就,胜如贫子获万金”。
我们再对照一下我们的心经,佛陀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然后告诉你,舍利子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不是呀!
大家开始以为你这个老师是在讲气功。当然我们的学习,跟这个气是分不开的。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这个练气的功夫,是远远不够的,那只是方术的范围,术的范围,他不能持久。但是如果我们一旦明白了为什么要炼这个气,它的意义在什么地方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步入这个殿堂。所以我今天在上面写着几个字,叫做“至一养真智慧”。
你要养这个真,要有智慧。就是说我们如何生活的健康、快乐、幸福,是需要有智慧的。你没有智慧的人,我们享受的幸福,是表面的幸福,而不是内在的幸福,不是由你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那种健康,那种快乐,那种喜悦,那种宁静的状态。
我们知道,在中外历史上,能够让这么多人追随的,或者让那么多人穷尽他们的一生去奋斗的,去献身的,是那些古代的圣人。尤其现在你看,耶稣也好,释迦摩尼也好,孔子也好,甚至真主也罢,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属于这类的人,属于什么呢?属于得到人的精髓的人,神髓的人。所以他那种不生不灭的那个灵性,就遍布这个宇宙空间,遍布这个地球上面。所以当人这个弱性的能量,或者说人没有达到那一步的时候,就会被这些吸引。那么吸引以后,就会跟随。那么反过来讲,我们一旦明白了你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佛,都是神,人人都是仙,都是真人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办法去怎么呢?去达到这种状态。
要想达到这种状态,需要什么呢?需要养!这养还不能随随便便的去养,你随随便便的养,养不好。我们今天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不行的!是养不好的。所以他要“一”,“至一”!要有一定的定力,要有一定的定性。也就是说你选择一条上山的路,你比如说上喜马拉雅山,你可以从北面爬,北坡,你可以从南坡爬。你从北面上去,有没有平坦的路走,有!有没有难走的路?坎坷的地方也有。走南面是不是也是同样的道理?都有顺利的地方,好走的道,也有坎坷的路,也有荆棘、滑坡等等。但是有一点,你到山顶上,这个点最高的位置,还有没有分别?没有了吧!是不是一样的,都是一样的。说到了山顶都是一样的,但是在路途上,有千千万万条路可以走,叫做条条道路通罗马!问题是你走哪条路?谁来引领你?
你没有一个好的老师引领你,你就很难达到这一步。或者说那些能够引领你走的人,他自己的修为到什么程度?是决定了你能不能够顺利地往前走的一个前提。还有就是你自己能不能够在遇到问题、困难的时候,能够坚守你的阵地,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老师今天早上发了一篇《养真集》的序对吧!后面增加了一段话,这是觉明从事养生教学几十年,儒释道医武,乃至于后来的成功学、心理学、NLP、教练技术、催眠术,甚至德国传入中国的“家庭系统排列”技术,还有其他的一些方术,我都涉猎了一下子。那么涉猎这些的目的是什么呢?
因为在我求道的路上有很多的困惑,有很多问题,有很多疑问需要解决。光靠我自己的智慧解决不了,或者说确实感觉到很困惑。因为你想,我带学生带了几十年,我每次回赤壁的时候,就有一班学生来找我,过去的学生来找我治病,我一对照丹经,一对照古人的道理一想呢,以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检验。结果我回去,20多年后回去了,他们还在那里挣扎,而且还不如当初跟我学功的时候那种状态。他们也很虔诚,有的是佛教徒,有的是皈依弟子,有的是道教徒,为什么他们还是这个样子呢?你说这对当老师的讲,是不是心里有一些疑问,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反过来讲,我对我自己也提出问题,我为什么会走这条路?我为什么会放下民政部门那么好的工作,乃至于当时有家庭,连家都不要了,去追求去做这些人们认为不入流的事情。跑到菲律宾,跑到澳大利亚,跑到其他国家去探索。为什么?这些东西都是问题。随着修炼的深入,慢慢慢慢的成长明白。
我很感谢陈道长,也很感谢在座的各位,感谢宜芬老师。到这里来,尤其是看到那个《养真集》后感触颇深,为什么我对《养真集》有这么大的感触呢?因为在这个时候,养真子这位三百多年前的古人,他自己就对当时那种修炼的状态有一个深刻的认知,所以他在探讨这个问题写出来的时候,总共是58个问题,59问题是吧!五十几个问题,一个个列出来,我是这几年一直在钻这个东西,我是有生命的体验,所谓的生命的体验就是说,修炼的几十年,而且治病那么多,在我手上少说几万人,那时候最多的时候,加起来可能有上万、几万的那么多人次,一点一点的积累。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真正的能够跟上来的,没有几个。后来总结这个原因,为什么呢?就是学说太多了,他不知道从哪个地方着手,稍微不好就会什么,就会被牵制住了。
我们这个人,有个“真人“有个“假人”,就讲我们这个假人,这假人我们有什么,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吧,这是属于实体的部份,另外还有稍微虚体的部份,有精气神,这个精气神是不是可以说是咱们祖先的至宝,咱们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所遗留下来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作为一个华夏民族的一员,我们应该以他引以为自豪。至一养真智慧,就是借假修真的修行。
为什么我今天跟你们开场就说这些呢?他有什么意义呢?就是告诉大家,我们要想真正的活得健康、活得幸福,我们首先要把这个智慧开发一下子,要把这个道理搞明白。这理也是,随着这次的深入,你们再好好的悟一悟,否则我们学了半天,我们学了半天,还是不知道学什么。
无戒学堂日更第248天
至一的解释
古代哲学用语。指高度 和谐 一致的 境界 或 局面 。《庄子·缮性》:“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羣生不夭,人虽有知, 无所 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 自然 。” 郭象 注:“物皆自然,故至一也。”《荀子·议兵》:“暴悍勇力之属为之化而愿,旁辟曲私之属为之化而公,矜纠收缭之属为之化而调,夫是之谓大化至一。”
词语分解
至的解释 至 ì 到:至此。 自始至终 。从古至今。 至于 。以至。 甚至 。 极、最:至少。至亲。至交(最相好的 朋友 )。至诚。至高无上。至理名言。 部首 :至; 一的解释 一 ī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纯;专:专一。一心一意。 全;满: 一生 。一地水。 相同:一样。 颜色 不一。 另外的:蟋蟀一名促织。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 试探 性:算
至一家,老人谓曰的谓的意思是对..说。
此句出自《杨氏入山》,原文为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可翻译为到了一个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谓可理解为对...说。
《杨氏入山》是宋朝康与之所作的一篇文言文。
《淮南子》卷1 原道训 诗解 11执一义德静虚平粹
题文诗:
至一至情,至情至义, 是 一之理 , 能 施四海 ;
故 一之解 , 能 际天地 . 一 其全也 , 纯兮若朴 ;
一 其散也 , 混兮若浊 . 浊而徐清 , 冲而徐盈 .
澹若深渊 , 泛若浮云 ; 若无而有 , 若亡而存 .
万物之总 , 皆阅一孔 ; 百事之根 , 皆出一门 .
其动无形 , 变化若神 ; 其行无迹 , 常后而先 .
至人之治 , 掩其聪明 , 灭其文章 , 依道废智 ,
与民同公 . 约其所守 , 寡其所求 , 去其诱慕 ,
除其嗜欲 , 损其思虑 . 约守则察 , 寡求则得 .
夫任耳目 , 以听视者 , 劳形不明 ; 智 虑为治 ,
苦心无功 . 是故圣人 , 一度循轨 , 不变其宜 ,
不易其常 , 故准循绳 , 曲因其当 . 夫喜怒者 ,
道之邪也 ; 而 忧悲者 , 德之失也 ; 好憎 也 者 ,
心之过也 ; 嗜欲 也 者 , 性之累也 . 大怒破阴 ,
大喜坠阳 , 薄气发喑 , 惊怖为狂 . 忧悲多恚 ,
病乃成积 ; 好憎繁多 , 祸乃相随 . 心不忧乐 ,
德之至也 ; 通而不变 , 静之至也 ; 嗜欲不载 ,
虚之至也 ; 无所好憎 , 平之至也 ; 不与物散 ,
粹之至也 . 能此五者 , 则通神明 ; 通于神明 ,
得其内也 . 以中制外 , 百事不废 ; 中能得之 ,
外能收之 . 中之得 之, 则五藏宁 , 思虑 能 平 ,
筋力劲强 , 耳目聪明 ; 疏达不悖 , 坚强不鞼 ,
无所大过 , 无所不逮 . 处小不逼 , 处大不窕 .
其魂不躁 , 其神不娆 , 湫漻寂寞 , 为天下枭 .
【原文】
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际天地。其全也,纯兮若朴;其散也,混兮若浊。浊而徐清,冲而徐盈。澹兮其若深渊,泛兮其若浮云;若无而有,若亡而存。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其动无形,变化若神;其行无迹,常后而先。是故至人之治也,掩其聪明,灭其文章,依道废智,与民同出于公。约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诱慕,除其嗜欲,损其思虑。约其所守则察,寡其所求则得。夫任耳目以听视者,劳形而不明;以知虑为治者,苦心而无功。是故圣人一度循轨,不变其宜,不易其常,故准循绳,曲因其当。
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性之累也。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喑,惊怖为狂。忧悲多恚,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通而不变,静之至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不与物散,粹之至也。能此五者,则通于神明;通于神明者,得其内者也。是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废;中能得之,则外能收之。中之得则五藏宁,思虑平,筋力劲强,耳目聪明;疏达而不悖,坚强而不鞼,无所大过而无所不逮。处小而不逼,处大而不窕。其魂不躁,其神不娆,湫漻寂寞,为天下枭。
【译文】
因此这“一”之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一”之要义可运用于天地之间。它完整纯粹得像没有雕琢过;它逸散开来像混沌的浊泥。浑浊而能渐渐澄清,由虚空慢慢盈实;它宁静如同莫测的深潭,飘荡若似空中的浮云;似有似无,似存似亡。万物无不例外来自“一”之死穴;百事根据理由出自“一”之门户。它活动时没有具体形状,变化奇妙;它行事时没有任何痕迹,常置身在后,却又常常领先。
所以得“道”者治理天下,闭塞目耳,灭毁纹彩,废弃智慧,依道而行,与民众一律公平对待。他简化职守,减少追求,排除欲念,去掉嗜好,俭于思虑。简化职守则容易明察,减少追求则容易满足。相反,如果过分任用耳目视听则劳累身体且不明智;如果过分凭藉智虑理事则劳损心神且无功效。因此圣人一贯遵循法度,不轻易改变适宜的常规,遵循法度准则,尽力依顺事物的本性。
喜怒无常是对“道”的偏离;忧伤悲痛是对“德”的丧失;喜好憎恶是对“心”的伤害;所以嗜好欲念是天性的累赘。人大发脾气则会破坏阴气,人高兴过分则会损伤阳气;气短急迫导致喑哑,惊慌恐怖导致发狂;忧悲过分导致怨恨,疾病也由此积成;好恶太多,祸也就随之产生。所以圣人保持内心无忧乐,是“德”的最高境界;通达而不多变,是“静”的最高意境;无嗜好欲念,是“虚”的最高意境;没有爱憎,是“平和”的最高境界;精神不因物累,是“纯”的最高境界。能做到上述五点,就能与“神明”相通。和“神明”相通者,是有内性修养的人。所以用心性制外形,百事不废败;心性修养成功,就能保养外形。心性得到修养,人体五脏便安宁,思绪便平和,筋骨强劲,耳聪目明;通达而不乖乱,坚强而不折断;没有什么太过分也没有什么不及,处窄处不觉得逼迫,处宽处不觉得空旷;心神不急躁,精神不烦扰;清静恬淡可成天下之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