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春联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是什么?

2023-03-20 16:55:16 游戏资讯 小恐龙

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春联是什么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是在五代十国时后蜀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亲自写下的一副题桃符的春联。联语对偶工整,含义明白,而且首尾二字连起来便是“新春",很适合春节气氛。人们普遍认为这是我国第一副春联。

后蜀主孟昶(chǎng)好学能文,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在后蜀灭亡的前一年(公元964年),孟昶突发奇想,想在桃符上写两句话。于是,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意思大致就是:新年享受着先祖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说到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大家都不由自主地会想到五代十国后蜀之主孟昶所提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直以来,深入人心,也得到很多人的认可。但在世界纪录协会的记录上,却记录的不是这副对联,到底哪一副对联才是中华第一副春联呢?

三阳始布;

四序初开。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是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上最早的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经书记录了在岁初日、立春日所写的十二副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唐朝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题联早240余年,称之为中华第一副春联是毫不为过的。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运用了互文的手法,上下联互相呼应补充,意思就是从立春开始,阳光普照天下、润泽万物,一切都开始复苏,万物欣欣向荣,充满勃勃生机,一年四季也从此拉开了序幕。由此看来,这副对联,乃是祝福新年新气象,含有万物繁荣、万事顺意的良好祈愿。常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这副对联恰恰含有此意,位于中国春联的首位也就理所应当了。

世界上最早的春联是什么?

01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副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福字、窗花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世界上最早的春联

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这副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

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联早240年。“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打破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世界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春联。

最早的春联是

中国最早的春联 春联最早的起源于什么时候

由桃符演变成春联,据说是在五代时候,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版上写两句吉语献岁,他不中意辛学士的作品,以其词不工,就自己提笔写下: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此后,文人学士把题春联视为雅事,题春联风气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为一种士族习俗。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可说明这一点,在宋人笔记中,也记载了文人喜欢书写春联的风气。

如张邦基《墨庄漫录》述苏东坡在黄州,于近岁除时,访王文甫,见其方治桃符,遂戏书一联于其上云: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元代初年,著名书画家赵松雪一次过扬州迎月楼,主人求赵松雪为其春联,赵松雪题曰: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

春联的内容与酒楼非发,主人大喜,以紫金壶奉酬。像赵松雪写的这种春联已被当作交际的礼品来看待了。

据说春联真正普及于民间,用红纸书,而成为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后的事。在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记》上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时,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匆然心血来潮,命令公卿士庶,门上一定要贴出春联,表示一番新气象。

第二天,他微服出巡,到民间观赏各家的春联,以为娱乐。在巡游了一段路后,他忽然发现有一家没贴春联,便遗侍从去查问究竟。原来那家主人是阉猪的,既不识字,也不会写,年前事忙,尚未请人代笔。太祖听后,叫人取来文房四宝,欣然挥毫道: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信手拈来,语气不凡。侍从捧着对联,交给了阉猪人家。后来阉猪主人获悉是皇上御笔亲制的对联,便装裱起来,挂在中堂,视为家宝,每日烧香敬奉。据说,春联两字的正式命名,就始于明太祖朱元璋。

从那时起,春联在广大农村乡镇广泛流行,并在后芤一直盛行不衰。一般人家最常用的春联有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等等,家家户户年前贴春联,把春节点缀得春意盎然,喜气洋洋。

最早的春联是哪副?

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这幅春联出土在莫高窟的敦煌遗书,唐代刘丘子写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这封遗书记录了在立春所写的春联,这副对联比后蜀之主孟昶早240年,“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打破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的世界纪录,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选为世界上最早的春联。

春联,又称对联,是春节期间张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之一。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中国人庆祝新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家里贴春联、贴福字、剪纸时,这就意味着春节要开始了。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门上的贴上红色春联,告别旧年,迎来新的一年,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春联的来源根据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中有一个鬼怪的世界,中间有一座山,有一棵三千里高的大桃树,山顶上有一只金鸡,金鸡在清晨啼叫,夜晚游荡的鬼怪会回到鬼怪的领地。鬼怪的大门位于桃树的东北角,旁边站着两个神仙,名叫神荼、郁垒。鬼怪在夜里做了伤天害理的事,神荼、郁垒立刻找到了它,抓住了它,用一根芒苇做的绳子把它绑起来,喂给老虎。

因此,所有鬼怪都怕神荼、郁垒。因此,后来人们用桃木雕刻他们的脸,并把他们放在自己家的门上辟邪。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也可以压制邪祟,桃板后来被称为“桃符”。到了宋朝,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希望桃木可以镇住邪祟,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在喜庆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在新年之际贴在门窗两旁,表达人们祈求来年好运的美好祝愿。

中国最早的一幅春联是什么?

中国第一副对联:

我国第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时间:约1046年前。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中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是什么?它出自谁的手笔?

中国的对联,最早是春联,历来公认以五代后蜀主孟昶(公元919年—965年)写在桃木上的春联为最早。

孟昶的春联是: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

近几年湖北武汉市江夏区在考古中发现了两副对联,以为是初唐时期作品,突破了以上权威认定,将中国楹联的历史向前推进了300多年。

据江夏区旅游局副局长张高荣主编的《新编灵泉志》一书载.唐初李道宗撰写了两幅对联,全文如下:

其一:

深山窈窕,水流花发泄天机,未许野人问渡;

远树凄凉,云起鹤翔含妙理,惟偕骚客搜奇。

其二:

万云归壑许多迂回其神独远;

众水赴溪无数潆洄所见最幽。

以上这两副对联所述皆为江夏区龙泉山景色,其年代比最早的孟昶对联早300多年。

据史书记载,李道宗(公元600年—653年),字承范,唐高祖李渊的侄子,秦王李世民的堂兄。唐太宗即位前后,因有战功,先擢升为刑部尚书,继迁任礼部尚书,后被封为“江夏王”。李道宗死后安葬于今江夏区龙泉山天马峰下。

据《武昌府志》、《江夏(武昌)县志》记载,李道宗在灵泉山(今江夏区龙泉山)建有“紫萼园”。这两副对联即题于灵泉寺大门。

此联已由湖北省图书馆特藏部珍藏。编号为“史地593”的《灵泉志》(共3册)。

还有一种说法:据清人谭嗣同的考证,早在南北朝时期,梁人刘孝绰在本人的门前便写有一副对联,上下联各一句:闭门罢吊庆;高卧谢公卿。

此种说法也有充沛论据,但未被文史权威釆信。

中国楹联学会又有人以为,中国的对联在三国时期就已存在: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三国志.魏书》

还有人说,中国对联在上古时期便已产生,如:谦受益;满招损。《尚书.大禹膜》

但多数专家以为,此类对句虽是工整,但皆是存在于诗文之中,尚末独立成文。只可叫作对偶句,或者是对联的雏形,不可称为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