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古人们对朋友的称呼众多,常见的有:至交、故交、世交、刎颈之交、忘年之交、忘形之交、莫逆之交等等。
关于古人对朋友的称呼代表的具体意义如下:
1.至交:是指友谊最深的朋友;
2.故交:是指有过深厚友谊的朋友;
3.世交:一般是指两家人或者两姓之间有着世世代代的交情;
4.刎颈之交:是指可以一起共同经历生死或者经历苦难的朋友;
5.忘年之交:是指朋友之间是可以跨越年龄、辈分的差异。比如古人李白与贺知章的友情就属于忘年之交;
6.忘形之交:是指那些不拘小节,成为不分你我的朋友;
7.莫逆之交:是指那些情投意合、感情纯洁、友谊深厚的朋友。
以上都是形容志同道合且有相同兴趣理想的好朋友,更多倾向于是对诤友的称呼。
扩展资料:
古人也有对损友或者“非友”的称呼,常见的有:酒肉之交、市道之交、狐朋狗友等。
1.酒肉之交是指那些经常在一起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的不干正事的朋友;
2.市道之交是指和做买卖的人结交朋友,后来也泛指生意上的朋友,因为很多人对商人的看法是:商人重利忘义,又是也称小人之交;
3.狐朋狗友泛指一些经常一起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比喻为不可深交的朋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忘形之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莫逆之交
古代对自己的亲朋的雅称:
1、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
2、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
3、舍亲:自己的亲戚。
4、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5、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6、拙荆:古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
7、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
8、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9、外舅:(书)岳父
10、父执:父亲的朋友
11、高堂:(书)指父母
12、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
13、家母、家慈:称母亲
14、家兄:称兄长
15、家姐:称姐姐
16、家叔:称叔叔
17、舍弟:称弟弟
18、舍妹:称妹妹
19、舍侄:称侄子
古代对自己好友的雅称:
1、布衣之交:不计身份、不论职位而结交的朋友。
2、莫逆之交:彼此之间心心相印,情投意合,情深意笃。
3、刎颈之交:可同生死共患难,彼此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的朋友。
4、忘年之交:彼此年龄、辈分虽不相当,差距悬殊,但以互相倾慕而结识相交。
5、忘相之交:以心相许,不分你我。
6、忘言之交:无须用言语说明,而心照不宣、互知其意的朋友。
7、肺腑之交:推心置腹,无话不谈,言无不尽的朋友。
8、金石之交:朋友之间的情谊坚如金石。
9、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
10、再世之交:与人父、子两代都相交。
11、车笠之交:不因贵贱高低而异的朋友。
12、患难之交:在困难时相交的知心朋友。
13、总角之交:总角:儿童发髻向上分开的结果。指童年时期就结交的朋友。
扩展资料:
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
谦辞归纳特点如下:
1、“鄙”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2、“愚”字一族。用于自称的谦称。
3、“敝”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4、“拙”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
5、“家”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
6、“舍”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
7、“老”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参考文献来源:百度百科-谦辞
普通老百姓交的朋友谓“布衣之交”;有钱人与没钱人交朋友谓“车笠之交”;在逆境中结交的朋友称“患难之交”;吃喝玩乐结交的朋友称“酒肉之交”;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称“忘年之交”;幼年相交的朋友,称“竹马之交”;交情深厚的朋友谓“肺腑之交”。
亲密无间的朋友谓“胶漆之交”;生死与共的朋友谓“生死之交”;情投意合的朋友称“莫逆之交”;哪怕砍头也不改变友谊的朋友称“刎颈之交”;无意中相遇而结成的朋友称“邂逅之交”;在道义上互相支持的朋友称“君子之交”;只见过一次面,交情不深的朋友称“一面之交”。
仅点头打招呼,感情不深的朋友称“点头之交”;平淡而浮泛交往的朋友称“泛泛之交”;见过面但不熟悉的人称“半面之交”;旧时结拜的兄弟姊妹称“八拜之交”;交友不嫌贫贱的称“杵逆之交”;宝贵而有价值的交往称“金玉之交”。
朋友也要分亲疏
朋友,虽然是交际圈中最为友好或可靠的交际对象,但是人性复杂,与朋友交际,也要深思慎交,分出亲疏。根据常情,大凡成为朋友者,有的是趣味、性格相投,有的是志趣相仿,有的是文化层次相近,有的是人格清高、心灵相通等等。
从交际的原因而言,有刎颈之交、莫逆之交、患难之交、君子交、忘年之交、一面之交、市道之交、世交、故交等等。无论你是什么原因的朋友,经过一段时间交往后,你应有所选择,应该有亲有疏。
比如,有的朋友情感诚挚、冰清玉洁,自然可以真诚深交;但也有的是出于某种功利目的而投向你的,一旦利益达不至或者当你穷困潦倒对他已无利用价值时,他便离你而去,像这样的朋友是不可深交的。更有甚者,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为好。
1、兄台
兄台 ,对朋辈的敬称,多见于书面语言。
2、贤弟
是古时人们对与自己熟识的朋友或者结拜兄弟的尊称。
《新编五代史平话·汉史上》:“敬瑭听得知远这说,心下欣然,应道:‘贤弟说的话,使我心下豁然。’”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所以特徵贤弟,一来凭仗虎威,二来要借这一枝生力人马,壮他军气。”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回:“桓公曰:‘又教贤弟费心。我此行不过月余便回,烦贤弟暂摄朝政,小心在意。’”
《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老贤弟,你倒不可乱了方寸,努力为之。”
3、仁兄
是对兄弟的尊称,也是有礼貌的称乎。
对同辈友人的尊称。
《后汉书·赵壹传》:“实望仁兄,昭其悬迟。”
唐 李华 《祭亡友张五兄文》:“仁兄先生,俯监悲怀。”
《水浒传》第四一回:“不期今日得见仁兄之面。”
4、仁弟
对比自己年轻的朋友的尊称,老师对学生也用(多用于书信等)。
兄称弟。《孔丛子》附 汉 孔臧 《连丛子·与从弟书》:“每独念至此,夙夜反侧,诚惧仁弟道未信於世,而以独知为愆也。”
5、吾友
指同伴或我的朋友等。
吾是古代汉语中“我”的意思。友本义:朋友合起来就是“我的朋友”的意思。
足下、兄台、贤弟、吾友、知己等。
1、足下
解释:足下,常用于对平辈或是朋友之间的敬称。古人的尊称有四种:陛下、殿下、阁下、足下。
见到尊贵的朋友,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脚下,就是低头的意思。权在足下,就看足下的这个足往哪边走,这叫做举足轻重,你这一抬脚就有分量。
2、兄台
解释:对朋辈的敬称,多见于书面语言。
3、贤弟
解释:是古时人们对与自己熟识的朋友或者结拜兄弟的尊称。
出处:《史记·刺客列传》:“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
白话释义:“我怎么能怕杀身之祸,最终埋没我弟弟的名字!”
4、吾友
解释:指同伴或我的朋友等。
出处: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白话释义: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5、知己
解释:知己,顾名思义是了解、理解、赏识自己的人,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更常指懂你自己的挚友或密友,它是一生难求的朋友,友情的最高境界。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出处: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白话释义: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有至交,世交,故交,知交,忘年交,生死之交,莫逆之交。
1,至交:指友谊最深、不猜不疑的朋友。
2,世交:亦称世谊、世好。泛指两家世代交情。
3,故交:亦称故旧、旧交、故人,泛指有旧的交情。
4,知交:指相知笃深的朋友。
5,忘年交:打破年龄、辈份的差异而结为朋友。
6,生死之交:可以一起出生入死的朋友
7,莫逆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
扩展资料:
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
古代兄弟称呼: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称“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古代父母称呼:父母又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考妣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朋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