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上火”是诸病理外形的一种症状,它辩证分型多种:八纲分实火,虚火。脏腑分型为肺火,心火,肝火,肾相火(命门之火),胃肠火。其它分型如痰火,卫火,营火等。胃火:过食辛辣之品,吸烟饮酒引起。表现为:胃脘灼热,反酸腹胀,口臭,牙龈肿痛,口舌 生疮,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数。方用清胃黄连丸,三黄片。
火本来不应该在这里出现,所以它调节你受凉的部位时,周围的正常部位或者调节的部位都不能适应这样的有火的环境,所以就会有各种症状产生。有些是肿痛,有些是溃烂等等。药物起的是一个牵制辅助作用,减轻免疫系统的运作负担,让免疫系统有余力产生免疫细胞,在人体内形成对病毒的抗体,对病毒释放干扰素,将它们吞噬掉,最终杀灭病毒。
虚火临床表现:虚火多见潮热盗汗,消瘦,乏力,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眼睛干涩,手足心热,长痘痘挤不出米粒,口腔炎,看东西模糊,难以入睡等舌红少苔,脉细数。实火:是指因外感火热邪气而引起的症,常见高热,目赤、渴喜冷饮、烦躁、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苔黄干或起芒刺,脉数实,甚或吐血、鼻出血等。
火易动血生风。火热致病,易使阴伤,筋脉失养,从而导致高热抽搐、颈项强直、目睛上视、或角弓反张的“热极生风”症状。火热还易迫血妄行,出现吐血、衄血、便血、尿血、降火,对于实火来讲,主要是缓解饮食造成的刺激,进而缓解功能亢进;对虚火,则是补充人体内额外消耗掉的营养素。药物和食物可以调节火的平衡,达到治疗和预防的目的。
五火:心火、肝火、胃火、肺火、肾火。
五火为中医基础理论名词,历代医家多由阐述,又名五脏火或五志火。五火最早见于《素问·解精微论》:“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眦盲。”
张志聪注:“一水,谓太阳之水;五火,五脏之阳气也。”王冰注:“五火,谓五脏之厥阳。”故有后世医家又称之为“五脏火”,即心火、肺火、脾火、肝火、肾火。
中医的五火是肝火、心火、胃火、肺火、肾火。对应的器官是肝、心、胃、肺、肾。 肝火
表现为目赤肿痛、口苦咽干、头胀面热、烦躁易怒、寝食不安。可用猪肝500g、菊花30g煮熟,吃肝喝汤;也可用鲜芹菜适量洗净后捣烂挤汁,每次服3~4汤匙,每天3次。
心火
表现为心烦、口渴、面赤、胸内闷热、口舌生疮、小便短赤。可用莲子30g、栀子15g(布包),水煎后加冰糖适量,吃莲子喝汤。
胃火
表现为胃中灼热、烦渴、喜冷饮、口臭、牙龈肿痛等。可用石膏30g煎汤去渣,将适量粳米、绿豆加入煎好的药液 *** 同煮食。
肺火
表现为咳嗽、痰黏色黄、咽痛、鼻燥、口渴欲饮。可用川贝母10g(捣碎)、梨2个(削皮切块),共置于沙锅内,加冰糖少许、清水适量慢火炖1小时后服食;或用鲜藕适量洗净榨汁,每250ml藕汁加水50ml、蜂蜜适量调匀,1天内服完,连用数日。
肾火
表现为颧红唇赤、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多梦遗精。以猪腰2个,枸杞、山萸肉各15g,沙锅煮熟后食。
五火指的是肝火、肾火、心火、肺火、胃火。
含义
1、肝火是因为肝失疏泄、肝炎亢盛、气郁化造成的,主要表现为头痛、口苦舌燥、容易发怒、肢体麻木等。
2、肾火一般都是因虚而导致火旺,即通常所说的相火旺动,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牙齿松动或疼痛。傍晚口干、烦热、失眠、盗汗、伴有腰膝酸痛或胫骨痛、足跟痛及遗精等,舌红无苔。
3、心火多是由于体内阴阳不调,肾水虚心火忘,主要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意乱、口干。
4、肺火旺具体表现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干咳时间长,身体发热,盗汗。
5、胃火多由邪热犯胃,和过量饮酒及其食用辛辣食物有关系,主要体现在易饿、烦躁不安、大便干结、牙痛、牙龈出血、鼻子出血、舌红苔黄等。
上火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症,它更是人们在冬季里时常会遇到的“常客”。其对肝脏的造成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平时要注意饮食,像爱吃辣的人,餐后宜多吃酸味水果。酸味的水果含鞣酸、纤维素等物质,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加速肠胃蠕动,帮助吃辣的人滋阴润燥。吃点苹果、梨、石榴、香蕉,或吃些山楂、葡萄、柚子,都有去火的作用。
怎样用经络拍打去除五火,首先国人终于明白经络可以调病了,为什么说经络通百病不生呢,中医,世上本无癌,只是瘀和堵,只有打通经络气血才能畅通无阻,不过传统的手法是不能打通经络的,只有我们DDS技术才能真正的打通,任督二脉
题目中所说的五火即指的是五脏火,包括 心火、肝火、脾火、肺火、肾火 ,而除五火只是就是清五脏火。从中医角度来看,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结合穴位分布、经络走向拍打穴位,可以在减少药物依赖的情况下去除五火。
所以,要想去除五火,一定要记好拍打这几个对应的穴位,疏通经络让气血运行,体内火毒壅盛不再聚集!
1.心火—— 心火旺盛会有舌赤苔黄、心烦神乱、失眠多梦、口干口苦,上炎口舌可至口舌生疮,移于小肠则有小便短赤、尿热灼痛。
心经始于 腋下,止于小拇指指尖,贯穿上臂内侧。
拍打心经可清心火,是不可不试的“穴位保健操”。
2.肝火—— 肝火旺盛常表现为头痛头晕、目赤面红、口干口苦、耳鸣眼干、口苦口臭、两肋胀痛、急躁易怒等。
肝经始于 脚部大拇指丛毛之际,上循沿足上部、脚内踝、腿内侧至阴部到达小腹、胃、肝、胸肋、喉咙、口目至头顶处。
想清肝火,可沿肝经所处范围从大腿根内侧向下循经拍打。
3.脾火—— 脾火旺盛表现为口干口渴伴有口臭、上腹不适、大便秘结、牙龈糜烂、饮食量少等。
脾经起于 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至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向上连至舌下。
清脾火可以从大腿根内侧前缘向下循经拍打。
4.肺火—— 肺火无论实火还是虚火,均可见干咳无痰或痰少、口燥咽干、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咽喉肿痛、大便秘结、尿黄等。
肺经从肩胛骨凹陷处连出一条直线,沿着手臂内侧至拇指内侧端止。
清肺热可沿拇指内端寻经络往上拍至肩胛骨凹陷处。
5.肾火—— 肾火旺盛容易颧红面赤、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燥热、梦遗滑精等。
肾经一般指足少阴肾经,起于 小趾之下,斜走足心至内脚踝之后,沿小腿肚子上至股内侧缘。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清肾火可从大腿内侧后缘由大腿根向下循经拍打。
拍打经络去除五火 ,主要是 起到一定的保健和辅助治疗的作用 。要是症状比较严重,还是建议您去正规的中医院开中药进行调理治疗。
对应经络或者八虚来操作就可以
1.经络
拍心小肠经,去心火。
拍肺大肠经,去肺火。
拍肝胆经,去肝火。
拍脾胃经,去胃火。
拍肾膀胱经,去肾火。
2.八虚
拍打腋窝,去肝火。
拍打肘窝,去心肺火。
拍打腘窝,去肾火,
拍打腹股沟,去胃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