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说真的,史书中都没有明明白白地说过诸葛亮的老师是谁。其中网上朋友们猜测的最多的就是“水镜先生”司马微,《三国演义》里面提到过,他第一个说出“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并把“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徐庶三位旷世奇才都推荐给刘备的人,但百度百科都只是说了推荐人这个身份,并没有说是师徒关系。
影视作品中的司马微(图片来源百度)
如果硬要说诸葛亮的师承何处,我们能说出来的第一个应该是书。诸葛亮精通兵法政治,音律书画,他写的表,到现在都还是高中生要背的内容,可谓是一个全才,这样一个人,不说别的,兵法上《孙子兵法》之类的兵书没少看,以他的文学造诣,要说是完全没看过书就凭空出现的,也不切实际。
中间为诸葛亮(图片来源 影视作品)
其次,他的“师傅”应该是他的那些朋友,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荆州,交游甚广,和司马徽、孟公威、徐庶庞、德公、庞统、石广元乃至岳父黄承彦等都经常有交流,这些人不能说是诸葛亮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但却也是亦师亦友的感觉,他们之间就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那绝对是肯定的。
诸葛亮(图片来源 影视作品)
其实,诸葛亮应该还有一个师傅,就是他的对手,比如说周瑜司马懿等,名士总是要经过一系列的磨练才能变得更加强大,不是吗。
惊才绝艳的诸葛亮到底师承何人,没有具体的史书来佐证,我们也不可能确切的知道,但是,书籍,朋友,对手,不也是我们所有人的老师吗,以上是我浅薄的见解。
真实的诸葛亮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甚至在文学、艺术方面都有所造诣,政治方面甚至比小说里面描述的还要突出,军事方面能力虽然不像《三国演义》 里面那般出神入化,但也绝对堪称一个军事奇才。
对于诸葛亮,大家一直都将其视为智慧的化身,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在三国演义里面,罗贯中所描绘的诸葛亮,简直就是神啊,精准预判敌人行动、各种妙计施展不断,给人感觉就是诸葛亮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是《三国演义》里面关于诸葛亮确实有很多是虚构的,比如草船借箭就是从孙权移花接木到诸葛亮身上(赤壁之战诸葛亮情节除了劝说孙刘联盟以外基本都是虚构的),还有火烧博望坡,上方谷困住司马懿等等。
很多朋友,尤其是喜欢《三国演义》的读者,看到这可能要问了,难道诸葛亮真的没有那么厉害?这些都是罗贯中强加的?甚至只是一个普通官员而已?当然不是,真实的诸葛亮依然是一位少有的军事家,这从三国时期一直到现在都是得到很多名人认可的。诸葛亮的死敌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翻到诸葛亮军营里他的兵法和布阵图,直呼“天下奇才”。苏轼评价曰“密如神鬼,疾如风雷”,体现了诸葛亮用兵心思缜密而又清晰果断。
那真实的诸葛亮,究竟是什么样一个人呢?
1.内理政事,外拓疆土
《三国演义》是一部关于战争的小说,自然读者最注重的是军事打仗方面的,以至于很多读者在潜意识里都认为诸葛亮的形象就是军师。其实,不仅仅在军事方面,诸葛亮在政治方面,文学方面都是很突出的。军事方面,诸葛亮治兵甚严,言出必行,隆中对之时就跟刘备表明了其三分天下的战略思想,帮助刘备从无家可归最后夺得三分之一的天下。曹操南下,诸葛亮就劝导孙刘联盟。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平定西南,多次北伐,无奈国力差距甚疏,最终未能统一全国。但这并不妨碍诸葛亮就是一位出色军事家的事实。成为一名伟大的军事家,也不是完全体现在一两个小小的战役计谋,而是具备高远的战略眼光。
政治方面,诸葛亮帮助刘备和蜀国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秉正朝纲,试想一下,负责一个国家的法规制定和实施,需要有多强大的政治魄力。而诸葛亮自身为官清廉,鞠躬尽瘁,这也是他受千古敬仰的一个原因。在汉中时期,诸葛亮便休士劝农,抓住当地地理优势,建造水渠,灌溉农田,这和蜀国的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
2.博学多才,样样精通
诸葛亮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是一位很优秀学者,《出师表》不正体现了他的文学造诣吗?诸葛亮精通多种书法,又能抚琴绘画,实在是一位全能型级别型的专家。他需要处理大量的政务和军事部署,但也不忘借此练习书法。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就喜爱在山林之间操琴吟唱,精通音律(这种景象,想想就觉得优美)。传闻他还著有《琴经》一书。
目前很多资料表明,木牛流马确实为诸葛亮所造,这也是诸葛亮智慧的体现,帮助押运粮草,缓解士兵压力。
而早年处在山林之间的诸葛亮,自然少不了农耕一事,这也是诸葛亮能够在治理蜀汉时侧重农耕的原因之一。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在刘备死后,不忘初心地辅助刘禅,献尽最后一滴血。蜀国是三国里面实力最薄弱的一方,诸葛亮始终谨记帮刘备夺取天下,多次北伐,尽管最后重病缠身,还是亲自率军出击。
任职丞相,诸葛亮没有半点疏忽,外北伐曹魏、内治理朝纲,亲自批阅,将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忠心地辅佐后主,死前还吩咐手下,挖洞一个埋葬即可,死后也没有给后辈留下多余的财产,实在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相。
总而言之,真实的诸葛亮不比演义里面逊色,出色的政治家、高瞻远瞩的军事家、极高的文学修养,这就是真实的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简直是足智多谋的化身,可以说,蜀汉的建立,诸葛亮有近半数的功劳。在刘备临终前,白帝城托孤之时,也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都说在刘禅难以担当重任之时,可自取,但诸葛亮为什么没有自立为王,取而代之呢?
首先,不是谁都有资格坐上皇位的。在那个封建年代,身份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想坐上皇位需要皇族血脉。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且不论这个身份是真是假,至少他在名义上是汉室后裔。再加上刘备为人仁义,在社会上风评很不错,又会笼络人心,才能靠着"兴复汉室"为名,建立蜀汉。而诸葛亮,虽然聪明过人,足智多谋,但他的身份决定了他的出身,以他的出身很难坐上皇位,而且,他没有刘备那么会笼络人心,真的自立为王,能真心帮助他的人不会那么多。
那诸葛亮那么厉害,当初为什么不自立为王,而是依靠刘备呢?原因也很简单,起兵造反,需要机缘。
当时黄巾起义,正是出道的好时机,刘备赶上了好时候。在官渡之战后,天下局势基本趋稳,再想起兵造反已经没有什么空间可以施展了,而这时诸葛亮刚刚19岁。以他的年纪想自立为王,已经太晚了。而刘备虽然也还在四处飘荡,但是已经有了群众基础,手下有一些兵马还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有发展前景。
说到底,诸葛亮没有取而代之,主要还是他不想。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诸葛亮也从没想过成为一方霸主,他想的只是在刘备身边,辅佐刘备,帮他夺得天下。而且他适合的也是丞相,而不是帝王。
虽然在刘备死后,他掌管着蜀汉的军政大权,而纵观三国历史,诸葛亮也是不可多得的能人良才,但是君主,最重要的能力是用人识人,这一点,诸葛亮不如刘备。比如马谡一事,就是诸葛亮用人识人的疏漏造成的。而且刘备在世时,蜀汉能人居多,也正是靠这这些能人,蜀汉才能与魏国吴国抗争。而在刘备死后,能用的人才就越来越少,这也是诸葛亮识人不佳有着一定的关系。
所以诸葛亮没有取而代之,一是他自己不想,二是他也并未帝王之才。
鞠躬尽瘁的主人公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又号诸葛卧龙。
我们看电视常听到那些侠士们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原本是一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主人公是谁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详细内容
01
鞠躬尽瘁出自《后出师表》中的”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是愿意奉献自己全部力量,就算是死了也没关系。这个成语比喻不辞劳苦,奋斗终身,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
02
诸葛亮:
诸葛亮,徐州琅琊阳都人,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作品著有《出师表》,《诫子书》,《后出师表》等。诸葛亮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还改造了连弩。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03
诸葛亮本是刘备的军师,但是刘备临死之前嘱咐诸葛亮,要他好好辅佐刘禅,然后诸葛亮一面与东吴结盟;一面南征孟获,清除后患,还准备充实军队伐魏,在出兵前,他写了《出师表》给刘禅,详细分析了攻打魏国的道理。最后表示,自己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刘备的知遇之恩。
出处:漫画《王者荣耀英雄志》之 (寂灭之心:司马懿)篇
图片如下:
网页:右键点击图片,选择"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可以查看大图
若图片被屏蔽,请查看私信(网页右上方)
或则私信我并附上问题地址索要图片,不然谁会知道你在说什么。
麻烦请及时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