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的资料:
恐龙,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
恐龙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突然全部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谜至今仍无人能解。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
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其中可以见到大量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但是,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
却完全看不到非鸟恐龙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鸟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如今仅存鸟类,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可鸟类属于恐龙的说法。
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双腔龙可能超过50米,而最小的蜂鸟可能还不到10厘米。就食性来说,有温顺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扩展资料: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灾难性的小行星撞击不仅可能直接导致地球上恐龙的灭绝,还有可能引发了大洋深处的火山出现大规模的爆发。
如果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时机并非偶然的话,这一事件也就成为了外部天体对地球生命造成重大影响的另一种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撞击引发的海底火山大爆发毁灭了地球上超过70%的生命。
大约在6600万年以前,一颗至少9.6千米宽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具体撞击位置为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撞击事件引发了全球规模的巨型地震。
《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进展》于2018年2月7日刊发了一项研究报告,该报告称,这次撞击的能量极为巨大,不仅引发了全球规模的地震,还导致海底火山更为剧烈地喷发出岩浆。
海底火山的喷发进一步加剧了小行星撞击的灾难性后果,引发了大规模野火,导致全球温度降低,地球出现了大规模酸雨。
些事件共同导致了地球上大规模的生物灭绝,有大约四分之三的生物因此而绝迹,其中就包括了恐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恐龙
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1、三叠纪
公元前2.5亿至公元前2亿年,位于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三叠纪的开始和结束各以一次灭绝事件为标志。
2、侏罗纪
界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约公元前1亿9960万年(误差值为60万年)到1亿4550万年(误差值为400万年)。侏罗纪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于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
3、白垩纪
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开始于1.45亿年前,结束于6600万年前,历经7900万年。是显生宙的最长一个阶段。
扩展资料
恐龙生活习性:锐利的牙齿和爪子是肉食类恐龙猎食的武器。暴龙类恐龙会寻找落单的草食性恐龙,因此常常单独行动。而有些恐龙则会群体行动,锁定猎物后蜂拥而上,并用第二根趾头的脚爪割开猎物的腹部。
草食性恐龙一般会有一些特殊的“装备”来对付肉食性恐龙的攻击,这些装备有时是坚韧的皮甲、骨棒或骨钉,有时是有力的尾巴。如棒槌龙等。大型草食性恐龙会集体行动,一旦受到威胁,就会集体坚守阵地并反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恐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垩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侏罗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叠纪
恐龙时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阶段,具体介绍如下:
1、三叠纪:约距今2.5亿年至2亿年前,槽齿类爬行动物慢慢发展为最早的恐龙,到三叠纪晚期,恐龙已经是种类繁多的族群了,被称为“恐龙的黎明”。三叠纪以一次灭绝事件结束,这次灭绝事件让许多槽齿目动物也都灭绝了,却为恐龙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2、侏罗纪:约公元前1亿9960万年(误差值为60万年)到1亿4550万年(误差值为400万年)。侏罗纪前期,因为经历大灭绝,所以各种动植物都非常稀少(属于休养生息的阶段),但恐龙总目一枝独秀,伺机称霸陆地。侏罗纪中晚期以后,恐龙统治地球1.5亿年。
3、白垩纪:开始于1.45亿年前,结束于6600万年前。白垩纪恐龙种类达到鼎盛时期,最著名的是霸王龙,白垩纪末发生重大的灭绝事件在地表居统治地位的爬行动物大量消失,恐龙完全灭绝,哺乳动物度过了危机,并占领了由恐龙等爬行动物退出的生态环境,迅速进化发展为新的统治者。
扩展资料
恐龙的发现
恐龙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双腔龙可能超过50米,而最小的蜂鸟可能还不到10厘米。
直到1 9世纪,人们才知道地球上曾经有恐龙的存在。第一个发现恐龙化石的是一位名叫吉迪昂·曼特尔的英国医师,而创立恐龙这一名词的是英国古生物学家查德欧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叠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侏罗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垩纪
恐龙的起源是由爬行虫类进化成鱼类。
恐龙的发展是为了适应陆地,长出了前肢和长尾。
恐龙的灭绝有很多种说法,大致是行星撞击地球、后代延续不下去和火山爆发等。
1、起源:恐龙属脊椎动物爬虫类,在古代期间大约五亿七千万至二亿四千八百万年前,柔软无骨的生物演变出具有体内骨架的鱼类;鱼类又产生了在陆地上行走的两生类,并接着演变出爬行类。其中一支爬行类演化为初龙类。最早的恐龙出现大约距今二亿四千万年前,曾产于中生代之陆上沼泽,中颈尾皆长,后肢比前肢长且有尾,能够直立。
2、发展:半水生的早期类型的初龙与恐龙有较为可靠的亲缘关系。初龙的代表--植龙。但是后来因为天气越来越干旱,水中的恐龙不由的来到岸上,在岸上因为前肢短后肢长的缘故,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它们便改为用后肢走了。由于姿态改变了,移动速度也变快了,这对进化恐龙是关键的一步。不过,当时因为身体条件不完善,还不太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水里度过的,一旦身体结构更加完善,真正的恐龙就出现了!据说,恐龙的祖先是一种小型的初龙名叫“派克鳄”。体长约60——100厘米,由更早的半水生动物进化的,拖着一条笨重的尾巴,长着一双比前腿稍微长一些的长腿。久而久之,派克鳄进化成了恐龙。
3、灭绝:
1)行星撞击理论: 铱在地球上含量很少, 但在白垩纪的沉积物中发现了丰富份量, 使人猜想乃行星撞击所留下;
2)哺乳类动物的出现: 到了白垩纪未期, 素食恐龙被肉食恐龙吃尽之后,只好相互残杀, 同时小型哺乳类动物也因为过度饥荒,盗取恐龙的卵,并藉此为生.恐龙的后代受到严重威胁;
3)火山爆发理论: 白垩纪未期火山频密活动带来慢性灾害,大量的火山灰喷发出来, 经常把成群的古生物淹没,大气层逐渐昏暗,植物枯萎,动物亦相互猎杀而同归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