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主要生活在侏罗纪中晚期。
侏罗纪时期全球各地的气候都很温暖,涌入裂缝而生成的海洋产生湿润的风,内陆的沙漠带来雨量。植物延伸至从前不毛的地方,提供分布广泛且数量众多的恐龙(包括最大型的陆上动物)所需的食物。
在上空飞翔最早的小型鸟类,这些鸟类可能是由小型的恐龙演化而来。海洋则是由大型、会游泳的新爬行类和已具[现代]线条的硬骨鱼类所共享。
气候较现代温暖和均一,但也存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区别。
早、中侏罗世以蒸发岩、风成沙丘为代表的干旱气候带出现于联合古陆中西部的北美南部、南美和非洲,侏罗纪晚期时扩展到亚洲中南部。
中国南部,早侏罗世时处于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环境,中晚侏罗世逐渐变为炎热干旱环境;中国北部,早、中侏罗世气候温暖潮湿,晚侏罗世温暖潮湿地区缩小。
环太平洋带的强烈构造变动与太平洋板块向周围大陆板块的俯冲密切相关。伴随着构造运动的强烈岩浆活动形成了钨、锡、钼、铅、锌、铜、铁等矿产,成为太平洋金属成矿带主体部分。
恐龙生活在中生代,从约2.5亿年前到6 550万年前。中生代从时间上被分为3个跨度: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在中生代开始的时候,今天地球的各大板块是连在一起的一块超大陆——泛大陆。白垩纪时期出现了披着盔甲吃草的三角龙、吃树木嫩叶的鸭嘴龙和巨大的食肉类暴龙——雷克斯。侏罗纪时期大陆板块分离,各板块出现不同种群的恐龙,巨型食草类恐龙进入森林和被青草覆盖的陆地。三叠纪时期世界上出现用后腿走路的最早的小恐龙,泛大陆被分成了几块并漂移到不
同地方。
查看更多《男孩冒险书(少儿绘图版)》
最早出现于大约2亿2千万年以前,生活于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存在了1亿5千万年。
1、中生代,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中生界。中生代名称是由英国地质学家J.菲利普斯于1841年首先提出来的,是表示这个时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中间性质。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2、古生代时的盘古大陆分裂成南北两片。北部大陆开始分为北美和欧亚大陆,但是没有完全分开。南部大陆开始分为南美,非洲,澳洲和南极洲,只有澳洲没有和南极洲完全分裂。
恐龙最早出现的那个年代叫三叠纪(2.05亿年前~1.45亿年前)。三叠纪的天气相当炎热并且干燥,那个时候,爬行动物统治着地球。就在三叠纪的中期,恐龙出现了。 恐龙有很多种,最早出现的恐龙有虚骨龙、畸齿板龙、鱼龙、幻龙等。 到了侏罗纪时代,又出现了许多种恐龙,如禄丰龙、云南龙、禽龙、梁龙、剑龙、异特龙等。在侏纪时代,天气不像三叠纪那样干燥了,雨水多了起来,好多的恐龙都生活在湖沼中。
它们的体型也很大,有四五头大象那样重的体型是很平常的事情。 到白垩纪时期(1.45亿年前—6500万年前),这一时期地球有了很大的变化,陆地分成了好多的板块,形成了海洋和陆地,而且陆地上的火山也时常爆发。这一时期出现了腕龙、三角龙、重爪龙、鸭嘴龙、霸王龙、角龙等等。到了白垩纪末期,恐龙就灭绝了。它们神秘地在地球上消失了。
扩展资料
恐龙整体而言的体型很大。以恐龙作为标准来看,蜥脚下目是其中的巨无霸。在漫长的恐龙时代,即使是体型最小的蜥脚类恐龙也要比它们栖息地内的其他动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脚类则比任何出现在地表的动物都要大出几个等级。
大部分的恐龙要比大型蜥脚类恐龙还小得多。现有的证据表明,恐龙的平均大小在三叠纪、早侏罗纪、晚侏罗纪和白垩纪都不断变化。大部分兽脚类恐龙的体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间,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动物则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间。恐龙的体重估计值,大多介于1到10公吨之间。伦敦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研究指出恐龙的体重平均值约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类体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间。
兽脚类生活在晚三叠世至白垩纪。它们大多为肉食性,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头部很发达,为最聪明的一类。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暴龙是著名代表,其余如异特龙、南方巨兽龙、棘龙等也颇具名气。
参考资料:恐龙-百度百科
恐龙时代的生态环境是怎样的?为什么恐龙会灭绝呢?
1.恐龙时代的地球和现在的地球完全不一样。从那时起,新的海洋形成了,大陆改变了位置,新的山脉从平坦的土地上升起,所有这些都是由构成地球表面的岩石板块的运动造成的。这一时期的气候并不像最初的地球那样恶劣和严酷。虽然这一时期的地质和气候仍不稳定,但对于爬行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来说是相对稳定的。气候非常干旱恶劣,没有冬天。当时形成的森林主要由裸子植物组成。大部分陆地被浅海包围。这时,被子植物开始出现,与裸子植物一起生存并大量繁殖发展。当时地球的氧气含量非常高,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极其庞大。
2.侏罗纪时期,全球气候非常温暖。灌入裂缝产生的海洋产生了潮湿的风,内陆沙漠带来了降雨。植物延伸到以前贫瘠的地方,为分布广泛、数量丰富的恐龙(包括最大的陆地动物)提供食物。这里的气候比现代更温暖、更均匀,但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之间也有差异。早、中侏罗世,古陆中西部的北美、南美和非洲南部出现了以蒸发岩和风成沙丘为代表的干旱气候带,晚侏罗世扩展到亚洲中南部。
3.根据最主流的理论,恐龙中的灭绝是由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的。撞击产生的巨量尘埃遮天蔽日,引发全球气候变化,大量动植物死亡,连恐龙也未能幸免。当时撞击地球的小行星直径约10公里,撞击点位于今天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奇克苏鲁伯附近。据科学家估计,小行星撞击释放的能量相当于数百万颗最强氢弹——沙皇炸弹同时引爆(一颗沙皇炸弹的威力相当于5000万吨TNT)。
4.真正的原因是小行星撞击的后续影响——“尘埃”,大量的尘埃被抛入大气层。虽然当时的沙尘并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不良影响,但致命的是,沙尘随大气流动,分布在世界各地,持续数年。这些年,因为沙尘阻挡了阳光,大量植物死亡,当时处于食物链顶端的恐龙受到很大影响,最终以1告终
恐龙时代的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好。在恐龙家族生存的大部分时代,地球的生态环境非常好,特别是白垩纪时期,可以说比现在的地球生态环境要好的多,那时候地球上的气候都比较温暖湿润,植物生长茂密葱茏,良好的降雨和光照条件让植物可以长得很大。
而由于食物充足,动物就没有了营养缺乏之虞,无论是植食动物还是肉食动物,都可以不缺食物来源,所以动物也能长得很大,并且当然地球上动物的生存栖息地也比现在要大一些。
扩展资料
物种进化说
认为恐龙由于繁荣期长达1.6亿年,使得肉体过于巨体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现异常发达的现象,因此在生活上产生极大的不便,最终导致绝种。
恐龙中最具代表性的迷惑龙,体长25米,体重达30吨,由于体型过于庞大,使动作迟钝而丧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龙等则因不断巨大化的三只角以及保护头部的骨骼等部位异常发达,反而走向自灭之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