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纠正一下,淮海战役不能说是粟裕指挥的。粟裕虽然十分有才华,但历史上受制于资历问题,所以在党内军内地位一直不高,淮海战役这样的大战是不可能让他统一指挥的。当时为了统一指挥淮海战役,中央下令组建了“淮海战役总前委”,由刘伯承、 *** 、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统一指挥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其中 *** 担任书记。所以,至少从名义上来讲, *** 才是淮海战役 *** 方面的最高统帅。而在实际上,由于军情紧急,总前委直到战役结束之后也没有正式开过会,也就谈不上统一领导,仅仅是起到了一个协调作用,两大野战军实际上都直接向西柏坡报告行动,所以严格来说,淮海战役应该是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的。当然,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实力最强,战果也最大,在淮海战役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无可否认。
2、学界传统上一直认为淮海战役是最大的决战,而辽沈战役的价值则往往被人忽视。个人认为,两大战役的价值是同等的,难分高下。
辽沈战役,是造成国民党统治崩溃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从军事上讲,此战彻底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中最精锐的远征军系统(除52军),并且一举将敌我兵力对比翻转,解放军第一次在兵力上占据了优势;使东北、华北、华东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 *** 将可以集中更强大的兵力进行战争。在政治上,东北的失败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统治秩序,在其统治体系内造成了悲观失望的强大阴影,更进一步加剧了其统治的崩溃。在经济上,占全国工业三分之二的东北地区落入 *** 的手中,为解放军统一全国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此后解放军彻底改变了小米加步枪的传统形象,陆军武器甚至重炮都可以基本自给,相反国民党军队却愈加严重依赖美援。
另外,辽沈战役还是淮海战役的导火索。辽沈战役间接支援了华东野战军济南战役的胜利,初步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在华东的防御体系,兵逼徐州。两场战役的胜利,迫使蒋急于在南线利用局部兵力优势进行决战,打乱了原来的战略部署,给了华东野战军发动淮海战役(这里指的是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的小淮海)的机会。可以说没有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很难打起来。辽沈战役的价值是基础性的。
淮海战役是核心决战。强调辽沈战役的作用并非否定淮海战役的价值。辽沈战役是基础不假,但如果没有淮海战役,也无法将辽沈战役造成的有利战略态势转化为胜利果实。在军事上,淮海战役彻底摧毁了蒋介石赖以为统治基础的军事力量;政治上,占据了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政治中心——中原,政治意义十分巨大。
最后,不得不承认粟裕确实有一手。按毛主席的话说:一锅夹生饭,硬是让你们一口一口吃下去了。中央最初的部署是“辽沈—平津—淮海”这样的顺序进行决战的,打黄百韬只是让华野热热身,没想到形式的发展超出了最初的预计:国民党军队的反应迅速,解放军歼敌更迅速。淮海战役几乎和平津战役同时结束。平津战役末期,四野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急派38、39军作为先遣队南下想在淮海战役分一杯羹,可是到了才发现已经晚了。粟裕的手太快了!
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按时间,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发起,11月2日结束,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1949年1月结束,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在1948年11月29日发起,1月31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歼灭和改编
国共两党主力决战是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1948年,解放军攻克拥有10万重兵、工事坚固的山东省会城市济南 。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济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这一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