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都自称“龙的传人”,但是龙到底存不存在?这个话题中国人讨论了至少有两千年。
现在流行的解释是,龙是根据鹿、鳄、蛇、马、牛等动物组合的一种神物,但这也只是一种猜想罢了。
下面我们从古籍记载和实物证据做一下总结。龙是否真实存在过?这个问题请各位自己判断。
一、关于龙的古籍记载
我国古老典籍《山海经》中记载了多种龙,比如有一种烛龙,书中写它“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意思是:烛龙闭上眼睛就是黑夜,睁开眼睛就是白天,它不吃不睡,也不用休息。
当然这是一种神话描写,有夸张的成分,但《山海经》虽非史籍,却是历史学家和科学家都很重视的一部古籍,书中很多关于地理的记载已被证实,而书中记载的那些异兽是否真的存在过呢?这是存疑的。
史籍里明确记载龙的,首推《左传》,书中记载:
“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
意思是:古代有水官一职,曾经养过龙,但龙这种东西实在太难养了,所以就放弃了。而且这里明确了一个观点:龙是真实的生物,而不是虚构的,否则龙的形象谁能画出来呢?
虽然有古籍记载,但缺少实物证据,就没有说服力,而每一次有龙的“实物证据”出现,都能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
二、关于龙的实物证据
关于龙的实物证据并不多,最直接的证据当属日本大阪瑞龙寺收藏的龙标本。
传说这条龙曾被人活捉,但很快就死了,只好做成标本存放于瑞龙寺,这倒印证了《左传》说的“龙不生得”。
从外表看,这个标本确实非常接近龙的形象,如果这真的是龙,那就是个实锤证据了。但是,该寺视此标本为神物,对于科学考察的要求一律回绝,所以这到底是不是龙的标本?尚无科学结论。
第二个证据,就是有名的“中华第一龙”。
1987年考古学家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了一座仰韶文化墓葬,在墓主骨架两侧发现用蚌壳摆成的龙虎图案,距今约6400年。这一发现令考古学家感慨“华夏文明,渊源有自,龙虎俱在,铁证如山”。
第三个证据,是在湖北黄冈市黄梅县的新石器时代焦墩遗址,人们发现一条用鹅卵石摆出的石龙,长约7米,首、尾、身、足、鳍俱全,距今也有6000余年。
这后两个证据,其实都属于间接证据,但对于龙曾经存在这一事实,也非常有说服力。
因为我们知道,史前人类的艺术创作都是以实物为参照的,他们不太可能纯靠想象创造出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正如《左传》说的“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
不管怎么说,在没找到龙的化石之前,龙的存在仍是个疑问。
三、我们能不能找到龙的化石?
其实,像《人类简史》里说的,在智人统治世界之前,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史前巨兽,比如高达6米的树懒,还有我们熟悉的剑齿虎等等,只是随着智人的扩张,这些对智人造成威胁的史前巨兽纷纷灭绝。
《山海经》记载的异兽,有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巨型树懒、剑齿虎之所以为人所知,是因为它们的骨骼化石被人类发现了,但还有无数史前巨兽的化石尚未发现,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这些史前巨兽的存在。
龙也很有可能是一种已经消失的史前巨兽,而且直到6000多年前都还活着,后来慢慢就灭绝了。
那为什么至今没有找到龙的化石?会不会如《左传》记载的,龙是“水物”,主要生活在海洋里,所以它们的化石很可能就在大海深处,而大海里隐藏的秘密,人类的了解还极其有限。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类有可能破解龙的秘密。
当然,是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啦,并依据碳十四测定的大约的生存年代。曾经遍布全球的。
一、恐龙曾经是真实存在的。恐龙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
侏罗纪是恐龙的鼎盛时期,在三叠纪出现并开始发展的恐龙已迅速成为地球的统治者。各类恐龙济济一堂,构成一幅千姿百态的龙的世界。当时除了陆上的身体巨大的迷惑龙、梁龙、腕龙等,水中的鱼龙和飞行的翼龙等也大量发展和进化。
二、恐龙灭绝的原因在科学界至今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以下是几种普遍认同的恐龙灭绝的原因:
1、植物中毒: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食肉动物将有毒的肉吃下后也被毒死了。
2、气候变迁说: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度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3、有机硅缺失论:恐龙的肌肉属于一种有机硅胶,恐龙体内硅含量高于动物的祖先,动物的祖先体内硅含量高于动物。恐龙对硅烷的依赖性极强。恐龙以高分子有机硅或硅结构的动物、植物为食,恐龙随着其赖以生存的食物的减少而逐渐灭绝。
4、彗星撞击加火山爆发:经过不断的研究,科学家们最终找到了确切的证据证明。在6500万年前,从有一颗巨大的彗星撞击到地上上面。通过内部震荡理论在彗星撞击的对面点出造成火山爆发。当然,这些都不足以使恐龙灭绝。
真正使恐龙灭绝的,是这种火山在爆发之后,携带出了大量的厌氧菌,这种厌氧菌将氧气转化成了一种有毒的化学气体。经过十几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变得极其稀少。小型哺乳动物能够继续生存。
但体型巨大的恐龙却失去了生存的能力。于是为了继续繁衍,便将身体不断缩小。也就逐渐演化成了类似鸟类的其它物种。如今的昆虫之所以变得这么小。也是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过少,使得它们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来带动庞大的肢体。
扩展资料:
恐龙的体型特征:
恐龙整体而言的体型很大。以恐龙作为标准来看,蜥脚下目是其中的巨无霸。在漫长的恐龙时代,即使是体型最小的蜥脚类恐龙也要比它们栖息地内的其他动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脚类则比任何出现在地表的动物都要大出几个等级。
大部分的恐龙要比大型蜥脚类恐龙还小得多。现有的证据表明,恐龙的平均大小在三叠纪、早侏罗纪、晚侏罗纪和白垩纪都不断变化。大部分兽脚类恐龙的体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间,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动物则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间。
恐龙的体重估计值,大多介于1到10公吨之间。伦敦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研究指出恐龙的体重平均值约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类体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间。
从现有的状况较好的骨架来看,最高和最重的恐龙是长颈巨龙。长颈巨龙的化石在1907年至1912年间发现于坦桑尼亚。从多具大小相近的个体所组合而成的骨架模型,现正展示于柏林洪堡博物馆,该模型高12米,长22.5米,预期活体的重量在30到60公吨之间。
最长的恐龙是27米长的梁龙,是在1907年发现于美国怀俄明州,现展示于宾州匹兹堡的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恐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恐龙灭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侏罗纪
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的一个侏罗纪墓地里,有100多个恐龙蛋化石和80只巴塔哥尼亚鼠龙的骨头,年龄从幼崽到成年不等。一项新的研究发现,这些恐龙遗骸表明,古生物动物早在1.92亿年前就群居生活了。
研究人员说,这一发现是有记录以来最古老的恐龙群居生活的证据,表明恐龙表现出复杂的群居行为的时间比之前认为的要早4000万年。
阿根廷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的古生物学家、援助研究的首席研究员迭戈·波尔(Diego Pol)表示:“坟场也显示出兽群有内部结构。例如,年轻的恐龙在小圈子里一起玩耍,然后死去。在恐龙骨骼中发现保存下来的行为迹象是很罕见的,但现在我们有证据表明恐龙群中存在复杂的 社会 行为结构。”
纽约阿德尔菲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迈克尔·D·埃米克(Michael D'Emic)表示:“我想说,这是今年最重要的古生物学发现之一。一个化石物种中有这么多个体,从胚胎到成年,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
自2002年以来,波尔和他的同事们在巴塔哥尼亚南部的红湖地层中挖掘了一块相对较小的露头,面积约为1平方公里。这个地层以含有塔哥尼亚鼠龙的化石而闻名,它基于1979年发现的微小的孵化标本化石,被不恰当地取了一个学名,意思是“老鼠蜥蜴”。
多年来,波尔的团队发现了100多个蛋和几十个新的巴塔哥尼亚鼠龙个体的化石。这些标本包括6个不同生命阶段的恐龙,从胚胎到成年。
此前的研究表明,巴塔哥尼亚鼠龙产的卵有柔软的皮质外壳,在婴儿时期很可能用四肢行走,一周岁后不久就转变为两足行走。但是现在,波尔和他的同事们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蜥脚类恐龙是一类群居的食草的长颈恐龙。
波尔的团队假设群居生活始于蜥脚类恐龙从小型恐龙到巨型恐龙的转变。在三叠纪时期(2.52亿~2.01亿年前)的大部分时间里,恐龙都很小,和马差不多大。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写道,但在2.27亿~2.08亿年前,蜥脚类恐龙变大了,它们的体型改变了两个数量级。但它们仍然产下很小的卵。以巴塔哥尼亚鼠龙为例,刚孵化出来的幼崽从鸡蛋大小的蛋中孵化出来,成年后重达1.5吨,相当于河马的体重。
换句话说,刚孵化的巴塔哥尼亚鼠龙幼崽必须在几年内长到巨大的尺寸。波尔说:“在这个时期,它们需要吃很多东西才能生长,但它们的体型不足以保护自己,它们也没有生存技能。因此,生活在兽群中实际上可以在你生命中非常脆弱的阶段保护你。”
在现场,古生物学家们发现了成群排列的卵,这一线索表明,巴塔哥尼亚鼠龙雄性或雌性会挖洞,然后雌性用作巢穴。波尔说,这些巢穴有8~30个蛋。对其中5个巢的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这些卵呈两至三层排列,其中含有巴塔哥尼亚鼠龙的胚胎骨。他指出,该地点大量的蛋表明,这里曾是恐龙的共同繁殖地。
该遗址还发现了其他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恐龙群,包括11只1岁以下的幼年恐龙、2只一起发现的成年恐龙和9只接近成年的恐龙。也许巴塔哥尼亚鼠龙是群居生活,但不同年龄的恐龙倾向于一起活动。
这些恐龙可能死于干旱。波尔认为,我们知道这个地方是季节性的,沉积物中有干旱的迹象。许多动物以休息的姿势死去,这意味着它们躺着死去,然后被灰尘覆盖。
埃米克表示,在一个地方发现这么多保存完好的恐龙是极其罕见的。更有趣和重要的是,这些动物似乎生活在 社会 群体中。人们倾向于认为像蜥脚类恐龙这样的灭绝群体是进化的“死胡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 社会 等高级行为。
事实上, 社会 性在蜥脚类动物的进化成功中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蜥脚类动物是地球上曾经行存在过的最大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