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的起源是由爬行虫类进化成鱼类。
恐龙的发展是为了适应陆地,长出了前肢和长尾。
恐龙的灭绝有很多种说法,大致是行星撞击地球、后代延续不下去和火山爆发等。
1、起源:恐龙属脊椎动物爬虫类,在古代期间大约五亿七千万至二亿四千八百万年前,柔软无骨的生物演变出具有体内骨架的鱼类;鱼类又产生了在陆地上行走的两生类,并接着演变出爬行类。其中一支爬行类演化为初龙类。最早的恐龙出现大约距今二亿四千万年前,曾产于中生代之陆上沼泽,中颈尾皆长,后肢比前肢长且有尾,能够直立。
2、发展:半水生的早期类型的初龙与恐龙有较为可靠的亲缘关系。初龙的代表--植龙。但是后来因为天气越来越干旱,水中的恐龙不由的来到岸上,在岸上因为前肢短后肢长的缘故,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它们便改为用后肢走了。由于姿态改变了,移动速度也变快了,这对进化恐龙是关键的一步。不过,当时因为身体条件不完善,还不太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水里度过的,一旦身体结构更加完善,真正的恐龙就出现了!据说,恐龙的祖先是一种小型的初龙名叫“派克鳄”。体长约60——100厘米,由更早的半水生动物进化的,拖着一条笨重的尾巴,长着一双比前腿稍微长一些的长腿。久而久之,派克鳄进化成了恐龙。
3、灭绝:
1)行星撞击理论: 铱在地球上含量很少, 但在白垩纪的沉积物中发现了丰富份量, 使人猜想乃行星撞击所留下;
2)哺乳类动物的出现: 到了白垩纪未期, 素食恐龙被肉食恐龙吃尽之后,只好相互残杀, 同时小型哺乳类动物也因为过度饥荒,盗取恐龙的卵,并藉此为生.恐龙的后代受到严重威胁;
3)火山爆发理论: 白垩纪未期火山频密活动带来慢性灾害,大量的火山灰喷发出来, 经常把成群的古生物淹没,大气层逐渐昏暗,植物枯萎,动物亦相互猎杀而同归灭亡.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鸵鸟一样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它们的体表长出了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不过,有些科学家认为,飞行并非始于树栖生活过程。他们推测,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不管怎样,有一点毋庸置疑: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这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亿万年前,一种带羽毛的恐龙脱离同类,飞向蓝天,演化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随着越来越多精美化石的发现,他们离这一愿望的实现已越来越近了。
在三叠纪之后,恐龙的演化随者植被与大陆位置的改变而变动。在晚三叠纪到早侏㑩纪期间,各主要大陆连接成一个超级大陆,盘古大陆(Pangaea)。这段时间的恐龙动物群主要由肉食性的腔骨龙超科、草食性的原蜥脚下目所构成。裸子植物(尤其是松柏目),在晚三叠纪开始辐射演化,是当时的可能食物来源之一。原蜥脚类恐龙的颚部只能撕咬下树叶,但不能做出复杂的嘴部动作,因此必须要借由其他的方式协助磨碎食物。
恐龙动物群维持了一段同质性,直到侏㑩纪中到晚期,此时的掠食性恐龙开始多样化,例如角鼻龙下目、棘龙超科、肉食龙下目,草食性恐龙则有剑龙下目、体型巨大的蜥脚下目。这段时间的著名地层有:北美洲的莫里逊组、坦桑尼亚的敦达古鲁地层。此时的中国地区,也呈现出多样性的恐龙,例如中华盗龙科、颈部极长的马门溪龙。甲龙下目与鸟脚下目开始普遍,而原蜥脚类恐龙则已灭绝。松柏目与蕨类成为最普遍的植物。蜥脚类恐龙与早期的原蜥脚类恐龙类似,嘴部无法做出复杂的动作。鸟脚类恐龙则发展出不同的处理植物方式,例如可将食物置在嘴中的两侧颊部,以及类似咀嚼的颚部动作。这段期间的另一个重要演化事件是鸟类的演化出现,它们是从虚骨龙类的手盗龙类演化而来。
到了早白垩纪,盘古大陆持续的分裂成各陆块,恐龙变得更多样化。甲龙类、禽龙类、腕龙科散布于欧洲、北美洲、以及北非。稍后,大型兽脚亚目恐龙,例如棘龙科、鲨齿龙科,以及蜥脚下目的雷巴齐斯龙科与泰坦巨龙类,占据者非洲与南美洲。在亚洲,手盗龙类的驰龙科、伤齿龙科、偷蛋龙下目成为常见的兽脚类恐龙,甲龙科与早期角龙下目(例如鹦鹉嘴龙)则是该地常见的草食性动物。在同一时期,澳大利亚则生存者原始的甲龙类、棱齿龙类、禽龙类。剑龙类则在早白垩纪到晚白垩纪之间灭绝。
早白垩纪发生了一件重大变化,开花植物出现在北美洲,并在晚白垩纪扩散分布。数群草食性恐龙发展出不同的方式以协助进食。角龙类发展出切割用的喙嘴,后方有众多咀嚼用齿系(Tooth batteries);禽龙类也独自演化出咀嚼用齿系,并在鸭嘴龙科发展到极致。少部份蜥脚类恐龙也演化出齿系,雷巴齐斯龙科的尼日龙是最明确的证据。
晚白垩纪的恐龙通常分为三个动物群。在北半球的北美洲与亚洲,兽脚类恐龙主要有大型的暴龙科、以及众多的小型手盗龙类恐龙,优势草食性恐龙则由鸭嘴龙科、角龙下目、甲龙科、厚头龙下目所构成。南半球的冈瓦那大陆持续分裂中,阿贝力龙科是优势兽脚类恐龙,泰坦巨龙类则是优势草食性恐龙。在欧洲,凹齿龙科、结节龙科、泰坦巨龙类则是常见的恐龙。开花植物更为辐射演化,第一群禾本科(草)植物出现在白垩纪末期。鸭嘴龙科与甲龙下目在北美洲、亚洲发展至极度多样化。兽脚亚目也演化出草食性或杂食性的物种,镰刀龙超科与似鸟龙下目更为常见。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发生于白垩纪末期,接近6500万年前,造成所有恐龙的灭绝,以及鸟类的崛起。但仍有其他双弓动物在灭绝事件中存活下来,例如:鳄鱼、蜥蜴、蛇、喙头蜥、以及离龙类。
恐龙是由两栖类动物进化来的。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进化。一是呼吸系统,二是生殖系统。
两栖动物虽然能够在陆地生活,但由于肺部发育不全,不能满足自身对氧的需要,还需要由皮肤进行辅助呼吸。也因此,两栖动物的皮肤总是湿漉漉的,不能在干燥的陆地上长时间生活。而爬行动物进化完善了肺功能,依靠肺部呼吸就能够完全满足身体需要,所以爬行动物的皮肤增厚,与完全实现了与外界的隔离。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都是卵生动物,两栖动物的卵和幼体的生长都离不开水,这是因为两栖动物的受精卵没有与外界隔离的卵膜,必须靠水的浮力保持卵的球形形状,也必须在水环境中才能发育成幼体。幼体出生后没有肺,必须靠鳃进行呼吸。
而爬行动物进化出了羊膜卵,卵外层有一层坚硬的石灰质卵壳或柔韧的纤维质卵壳,卵壳内为一层致密的薄卵膜(即羊膜),防止卵受到机械损伤、水分散发和微生物侵害。卵壳表面有许多微孔,以保持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幼体孵化后,肺部即发育完全。生殖系统和生殖方式的进化,使爬行动物能够完全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的陆地生活。
正是因为爬行动物完全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才出现了恐龙这类统治地球一亿多年、盛极一时的物种。
扩展资料
恐龙整体而言的体型很大。以恐龙作为标准来看,蜥脚下目是其中的巨无霸。在漫长的恐龙时代,即使是体型最小的蜥脚类恐龙也要比它们栖息地内的其他动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脚类则比任何出现在地表的动物都要大出几个等级。
大部分的恐龙要比大型蜥脚类恐龙还小得多。现有的证据表明,恐龙的平均大小在三叠纪、早侏罗纪、晚侏罗纪和白垩纪都不断变化。大部分兽脚类恐龙的体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间,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动物则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间。
恐龙的体重估计值,大多介于1到10公吨之间。伦敦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研究指出恐龙的体重平均值约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类体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间。
从现有的状况较好的骨架来看,最高和最重的恐龙是长颈巨龙(Giraffatitan brancai,原名布氏腕龙)。长颈巨龙的化石在1907年至1912年间发现于坦桑尼亚。
从多具大小相近的个体所组合而成的骨架模型,现正展示于柏林洪堡博物馆,该模型高12米,长22.5米,预期活体的重量在30到60公吨之间。最长的恐龙是27米长的梁龙,是在1907年发现于美国怀俄明州,现展示于宾州匹兹堡的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恐龙
恐龙统治了地球大约1.74亿年,以下是我对它们 历史 的了解。
恐龙作为一个种成功的动物群体,出现于2.4亿至2.3亿年前,并统治着世界长达1.74亿年之久,直到大约66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在这段时间里,恐龙从一群只有狗或马那样大小的生物,进化成了曾经存在于陆地上的最大的动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食肉恐龙体型缩小,并进化成鸟类。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只有非鸟类的恐龙灭绝了。(在本文中,“恐龙”指的是非鸟类恐龙,除非另有说明。)
在恐龙存在的大约1.74亿年间,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恐龙最早出现在三叠纪时期(2.519亿年前至1.93亿年前),它们在“盘古大陆”的这片超级大陆上漫游。但当小行星在白垩纪末期(1.45亿至6600万年前)撞击地球时,各个大陆的位置与今天的大致相同。
最古老的恐龙化石可以追溯到2.31亿年前,来自阿根廷西北部的伊斯基瓜拉斯托省公园,包括埃雷拉斯龙和伊德罗梅乌斯龙。
根据恐龙学家对恐龙生长速度的研究,发现恐龙很可能是温血动物。最初,恐龙并不像与它们生活在一起的类似鳄鱼的祖龙那样多样化。事实上,恐龙并没有一出现就拥有绝对的统治力,类似鳄鱼的祖龙统治了三叠纪。随着三叠纪末期祖龙的灭绝,恐龙幸存了下来,并接管了地球上的一切。
“恐龙”一词在希腊语中是“可怕的蜥蜴”的意思,它是由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在1842年创造的。根据古生物数据库的数据,截至2021年,科学记载的恐龙物种有1545种。每年大约有50个以前未知的恐龙种类被记载,这意味着每周就大约有一个新发现的恐龙种类。
所有的这些恐龙都属于三个类群:鸟臀目、蜥脚形亚目和兽脚亚目。
鸟臀目恐龙包括有喙的植食性恐龙,如剑龙、鸭嘴龙。以及有角的恐龙,如三角龙和甲龙。其中一部分鸟臀目恐龙用四条腿走路,而另一部分则用两条腿走路。
蜥脚形亚目恐龙是一种颈部很长、“大腹便便”的恐龙,它们头部很小,四肢呈柱状。这一群体包括蜥脚类恐龙,如梁龙。它们是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最大的陆地动物之一。
兽脚亚目恐龙是一群食肉恐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中的一部分改变了饮食习惯,变成了草食或杂食性恐龙。兽脚亚目恐龙包括霸王龙和迅猛龙,还有鸟类恐龙。鸟类恐龙是从小型兽脚亚目恐龙进化而来的。
那么,这些群体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呢?这有待商榷。鸟臀目恐龙臀部的耻骨指向向后,因此被称为鸟臀恐龙。然而,它们不是鸟类的祖先,兽脚亚目恐龙才是。与此同时,兽脚亚目恐龙和蜥脚形亚目恐龙的臀部和“爬行动物”的臀部非常相似。《恐龙的重新发现》一书中提及,现代鳄鱼和蜥蜴也有这种臀部。
历史 上,人们认为兽脚亚目与蜥脚形亚目恐龙,和臀形爬行动物之间的关系比鸟臀目恐龙更密切。然而,《生活科学》此前报道,2017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基于对74种恐龙的分析,认为鸟臀目恐龙和兽脚亚目恐龙的关系更近。
恐龙生活在中生代的大部分时间,这是一个地质时代,从2.52亿年前持续到6600万年前。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恐龙是由三叠纪时期的小型恐龙祖先进化而来的。当时的气候恶劣而干燥,恐龙们面对来自类似鳄鱼的祖龙的竞争达数千万年之久,最终在泛大陆开始分裂时占了上风。当时,火山沿着大陆的裂缝爆发,导致全球变暖和祖龙的大规模灭绝。
在侏罗纪时期(距今一亿一千三百万到一亿四千五百万年前),恐龙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有些恐龙体型很大,例如,最早的泰坦巨龙可以追溯到1.6亿年前,它重约15吨,身长超过15米。这一时期的标志性恐龙包括雷龙、腕龙、梁龙和剑龙。
在白垩纪时期,随着大陆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恐龙的统治地位继续存在。这一时期的著名恐龙包括霸王龙、三角龙、棘龙和迅猛龙。记录上最大的恐龙,包括阿根廷龙,也可以追溯到白垩纪。白垩纪结束于白垩纪-第三纪(K-Pg)灭绝事件,当时一颗6英里宽(10公里)的小行星与地球相撞,在现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留下了一个直径超过110英里(180公里)的撞击坑,该撞击区被称为希克苏鲁伯陨石坑。
有些恐龙的体型很大,但有些则很小。有记录的最小的恐龙是一种现存的鸟类恐龙:来自古巴的蜂鸟,身长5厘米多一点,重不到2克。据《自然》杂志2019年的一项研究,已经灭绝的非鸟类恐龙中,最小的是来自中国的一种名为长臂龙的蝙蝠状恐龙,长32厘米,重约306克。
根据在2021年脊椎动物古生物学会年会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最长的恐龙可能是一种侏罗纪蜥脚形亚目恐龙,至少有39米长,最长甚至可能达到42米。另一个最长恐龙的竞争者是梁龙,根据新墨西哥自然 历史 和科学博物馆2006年的一项研究,这是一种细长的侏罗纪蜥脚形亚目恐龙,体长可达33米。
最高的恐龙可能是长颈龙,这是一种大约1.5亿年前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12米高的蜥脚形亚目恐龙,生活在现在的坦桑尼亚。
恐龙时代生活着许多令人惊奇的动物,人们时常把这些动物与恐龙相混淆,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把翼龙当作一种恐龙。翼龙是一种有翼的爬行动物,这意味着它可以算是恐龙的亲戚,但不是恐龙。鳄鱼目包括已灭绝的和现存的鳄鱼以及它们的近亲,鳄鱼目生物祖龙也不属于恐龙。
此外,中生代的海洋中,充满了海洋生物,包括掠食性爬行动物沧龙、蛇颈龙和鱼龙。然而,这些爬行动物也都不是恐龙。
1、恐龙祖先是蜥蜴类型物种,二叠纪晚期,生物的演化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趋势,两个趋势都对地球的历史有深远的影响。
2、恐龙发展为恐龙本系与哺乳类动物,祖先蜥蜴占有一定优势,随时间演变为后续恐龙。
3、初等进化恐龙在石炭纪已经出现,同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爬行动物西洛锡安蜥龙类。
4、二叠纪时期,恐龙种类渐趋多样化,形状也开始接近最早的恐龙。二叠纪是一个比较干旱的时代,沙漠十分常见。
5、三叠纪时期,出现基龙和异齿帆背龙一类群体生活恐龙,同时预示恐龙种族完全进化完毕。
拓展材料:
恐龙是一类生活在中生代的蜥形纲动物,由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命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其是现代鸟类和梁龙最近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后代。
恐龙有着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其已在地球上全部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