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
恐龙生存在中生代,中生代的年代为2.51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开始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结束于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前后横跨1.8亿年。中生代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纪:
三叠纪(Triassic):2亿5100万年前到1亿9960万年前。
侏罗纪(Jurassic):1亿9960万年前到1亿4550万年前。
白垩纪(Cretaceous):1亿4550万年前到6550万年前。
扩展资料:
三叠纪:恐龙的黎明,约距今2.5亿年至2亿年前,持续约5000万年
代表食肉恐龙:腔骨龙、虚型龙
代表食草恐龙:板龙
水生生物代表:鱼龙、幻龙
三叠纪的开始和结束各以一次灭绝事件为标志。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其误差在正负数百万年。
侏罗纪:恐龙的鼎盛时期,约距今1.99亿年至1.45亿年前,持续约5400万年
代表食肉恐龙:异特龙、角鼻龙、蛮龙、
代表食草恐龙:腕龙、梁龙、剑龙
代表水生生物:鱼龙、蛇颈龙
侏罗纪时期,大陆开始真正的分裂,导致以后的恐龙走上了独立演变的道路,侏罗纪的气候开始变得温暖潮湿,植被繁茂,恐龙等生物经历了约5000多万年的进化,衍生出一大片形态各异的恐龙和其他生物。
白垩纪:恐龙的衰亡时期,约距今1.45亿年至6500万年前,约持续8000万年
代表食肉恐龙:暴龙、鲨齿龙、阿贝力龙、棘龙、盗龙
代表食草恐龙:三角龙、鸭嘴龙、甲龙、泰坦巨龙
代表水生生物:沧龙、帝鳄
代表飞行生物:风神翼龙、翼手龙
白垩纪时期是中生代最后一纪,恐龙种类相对于侏罗纪明显减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恐龙时代
恐龙是由两栖类动物进化来的。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进化。一是呼吸系统,二是生殖系统。
两栖动物虽然能够在陆地生活,但由于肺部发育不全,不能满足自身对氧的需要,还需要由皮肤进行辅助呼吸。也因此,两栖动物的皮肤总是湿漉漉的,不能在干燥的陆地上长时间生活。而爬行动物进化完善了肺功能,依靠肺部呼吸就能够完全满足身体需要,所以爬行动物的皮肤增厚,与完全实现了与外界的隔离。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都是卵生动物,两栖动物的卵和幼体的生长都离不开水,这是因为两栖动物的受精卵没有与外界隔离的卵膜,必须靠水的浮力保持卵的球形形状,也必须在水环境中才能发育成幼体。幼体出生后没有肺,必须靠鳃进行呼吸。
而爬行动物进化出了羊膜卵,卵外层有一层坚硬的石灰质卵壳或柔韧的纤维质卵壳,卵壳内为一层致密的薄卵膜(即羊膜),防止卵受到机械损伤、水分散发和微生物侵害。卵壳表面有许多微孔,以保持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幼体孵化后,肺部即发育完全。生殖系统和生殖方式的进化,使爬行动物能够完全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的陆地生活。
正是因为爬行动物完全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才出现了恐龙这类统治地球一亿多年、盛极一时的物种。
扩展资料
恐龙整体而言的体型很大。以恐龙作为标准来看,蜥脚下目是其中的巨无霸。在漫长的恐龙时代,即使是体型最小的蜥脚类恐龙也要比它们栖息地内的其他动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脚类则比任何出现在地表的动物都要大出几个等级。
大部分的恐龙要比大型蜥脚类恐龙还小得多。现有的证据表明,恐龙的平均大小在三叠纪、早侏罗纪、晚侏罗纪和白垩纪都不断变化。大部分兽脚类恐龙的体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间,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动物则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间。
恐龙的体重估计值,大多介于1到10公吨之间。伦敦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研究指出恐龙的体重平均值约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类体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间。
从现有的状况较好的骨架来看,最高和最重的恐龙是长颈巨龙(Giraffatitan brancai,原名布氏腕龙)。长颈巨龙的化石在1907年至1912年间发现于坦桑尼亚。
从多具大小相近的个体所组合而成的骨架模型,现正展示于柏林洪堡博物馆,该模型高12米,长22.5米,预期活体的重量在30到60公吨之间。最长的恐龙是27米长的梁龙,是在1907年发现于美国怀俄明州,现展示于宾州匹兹堡的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恐龙
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1、三叠纪
公元前2.5亿至公元前2亿年,位于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三叠纪的开始和结束各以一次灭绝事件为标志。
2、侏罗纪
界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约公元前1亿9960万年(误差值为60万年)到1亿4550万年(误差值为400万年)。侏罗纪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于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
3、白垩纪
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开始于1.45亿年前,结束于6600万年前,历经7900万年。是显生宙的最长一个阶段。
扩展资料
恐龙生活习性:锐利的牙齿和爪子是肉食类恐龙猎食的武器。暴龙类恐龙会寻找落单的草食性恐龙,因此常常单独行动。而有些恐龙则会群体行动,锁定猎物后蜂拥而上,并用第二根趾头的脚爪割开猎物的腹部。
草食性恐龙一般会有一些特殊的“装备”来对付肉食性恐龙的攻击,这些装备有时是坚韧的皮甲、骨棒或骨钉,有时是有力的尾巴。如棒槌龙等。大型草食性恐龙会集体行动,一旦受到威胁,就会集体坚守阵地并反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恐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垩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侏罗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叠纪
如果恐龙在6500多万年前没有被灭绝的话,那么经过很多年的进化,很多恐龙种族可能会因为不适应环境气候而消失,但同时自然界也会催生出很多新的恐龙种族。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恐龙进化得比较聪明,比如伤齿龙,如果给它一定时间演化发展的话,就很可能会进化出“恐人”这样的智慧生命。
恐龙的灭绝
关于6000多万年前恐龙种族被全体覆灭的那次灾难,根据现代科学家的研究,认为是当年有一颗直径10公里左右的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不仅形成了一个宽180公里的超级陨石坑,由此激起遮天蔽日的烟云还覆盖了地球很多年,使地球出现寒冷的“核冬天”,并最终导致所有恐龙种类和大部分地球生物灭亡。不过在民间也流传着另一种说法,认为是6000多万年前的高等未知生命由于战争原因,在地球表面投下了一颗威力极大的炸弹,由此导致的后果和小行星撞击地球差不多。
恐龙物种一直在更替
我们都知道地球上的恐龙时代有1.6亿年,这期间曾经出现过数不清的恐龙种族,各种类型的恐龙种族不断在被自然淘汰,但是又有新的恐龙种族衍生出来,科学家研究了大量的恐龙化石,还没发现哪一种恐龙能够横跨1.6亿年的恐龙时代,也就是说,实际上没有恐龙能够存在进化1亿多年的时间,加上它们智商有限,所以一直没有发展出更智慧的生命形态。
如果恐龙一直进化
那么如果恐龙没有被灭绝一直进化下去的话,还是有可能进化成智慧生物的。因为在晚期已经出现了比较聪明的迅猛龙和伤齿龙等,它们的体型跟人类差不多,大脑容量也是恐龙中最大的,给予一定时间的话,它们应该能够进化出跟人类差不多的“恐人”,只是它们的外表看起来像恐龙,身材却跟人类差不多,智商也与人类相似。
恐龙这个大家族大约统治地球1亿6000万年之久,那么怎么离奇的从地球上消失了呢,这么多恐龙难道没有一部分生存下来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恐龙在6300万年前的新生代集体消失呢?恐龙的消失是由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也有部分科学家从末期的恐龙化石发现部分恐龙进化出了羽毛(中华鸟龙),提出了恐龙并没有灭绝它们有可能进化成了鸟类。
1,火山爆发,剧烈的火山活动可以把大量的火山灰、硫酸盐、二氧化碳喷到大气中,这些物质可以造成地球温室效应,使得植物大量死亡,而硫酸盐使地球的臭氧层破裂,没有了臭氧层的保护,有害的紫外线直接照射地球,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死亡。但是我们可以看出火山爆发是恐龙减少的原因而不是恐龙灭绝的原因。
2,大陆漂移和气候突变,地质学研究证明,在白垩纪中晚期大陆加速分裂漂移,海洋环流变得比先前复杂了,地壳运动加剧,往日温暖的浅海向后退去了,陆地的面积扩大了,地势不如以前平坦,非洲与欧洲大陆相撞,太平洋周围升起了许多山脉,使温和的气候急剧的变化使恐龙的内分泌严重失调,导致许多恐龙蛋没有办法孵化,研究发现在恐龙灭绝之前的白垩纪末期,恐龙蛋的蛋壳有变薄的趋势,这也说明气候急剧变化对恐龙减少造成了一定的作用,孵化出的恐龙蛋由于气温变化导致雌雄比例失调,使得无法继续繁衍后代,这是考古学家发现白垩纪末期恐龙蛋化石较多的原因。
3,植物发生变化,白垩纪早期与晚期地球上的植被发生根本的变化,早期的裸子植物被有花的被子植物所取代。恐龙也试着改变自己的食性,无奈被子植物多含有毒素,恐龙大量食用后引起腹泻便秘甚至中毒死亡。可食用的植物越来越少,饥饿在恐龙家族中蔓延,引起恐龙身体素质下降,疾病与传染病趁虚而入,导致恐龙大面积的集体死亡。在加拿大的阿尔伯达恐龙公园中就发现了数百条甲龙集体死亡的化石。
4,哺乳动物的崛起,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哺乳动物较恐龙更加有竞争优势,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繁殖速度快成活率高,数量越来越多,最终导致恐龙蛋越来越少。
5,最终劫难,许多物种难逃一死。6500万年前的一颗直径约为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墨西哥海岸,发生猛烈大爆炸。巨大的冲击给地球上的生物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大面积的地震、海啸、火山喷发、将奄奄一息的恐龙带入死亡的深谷。撞击之后大量尘埃抛入大气层中,致使数月之内阳光被遮挡,大地陷入长时间的黑暗,气温急剧下降,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作用而全部枯死,食物链的中断,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很多物种从此从地球上消失 。
第一:三叠纪时期的恐龙
三叠纪就是2.3亿年前的中生代的这段时间,在三叠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开始变得干燥而温暖,沼泽逐渐消失,高大的裸子植物开始到处生长。在三叠纪初期,陆地上的爬虫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兽型类,是哺乳类动物的祖先;一类是槽齿类,由于沼泽的消失,槽齿类就开始上陆地靠拢,开始以陆地上的昆虫和小动物为食。
久而久之,槽齿类动物的后腿开始变的越来越发达,甚至能够两脚站立行走,这一类槽齿类爬行动物,就演变成了恐龙。而其他的槽齿类动物,则在后来演变成了鳄类和翼龙类。
恐龙是三叠纪末期出现的陆上动物,早期的恐龙共有三类,其中空骨龙类和鸟脚类体型比较小,都用两脚行走,而原角龙类体型比较巨大,也比较笨重,是用四脚行走的。三叠纪时期的恐龙有虚形龙,冠额龙,板龙等。
第二:侏罗纪时期的恐龙
侏罗纪时期就是2.05亿年前到2.3亿年前这段时间,侏罗纪时期,大型的食肉类恐龙开始出现,而且因为没有天敌和优越的生长环境,恐龙越长越大。
从整体来说,侏罗纪时期的恐龙有的还是比较小,像空骨龙类。而鸟脚龙连类却变得很大很大,原角龙类被巨型的龙脚类恐龙所取代,而大型的剑龙类,原始型的甲龙类也在这一时期登场。
侏罗纪时代的恐龙种类开始越变越多,这一时代的恐龙有异特龙、斑龙、雷龙、腕龙、梁龙、剑龙、圆顶龙、恐爪龙、弯龙等。
第三:白垩纪时期的恐龙
白垩纪时期就是1.35亿年前到2.05亿年前这段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显花植物的出现,环境开始变化,所以亚洲和北美洲的恐龙发生了很多变化。
在小型的食肉恐龙方面,亚洲和北美洲都出现了擅长跳跃的恐爪龙类,已经没有牙齿的似鸟龙类,这些小恐龙,脑袋比较大,根据科学家推测,这一类恐龙可能是比较聪明的恐龙。
在食草类恐龙方面,鸟脚龙类中出现了其貌不扬的鸭嘴龙和厚头龙,以及头上长角的角龙类和甲龙类,其中食肉恐龙中最残暴的暴龙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白垩纪时代由于恐龙变化越来越多,悲剧时期的恐龙有暴龙、钉背龙、原角龙、鸭嘴龙、厚头龙、三角龙、禽龙、鹦鹉龙,似鸟龙等,其中大型食肉类恐龙更是多不胜数,可以说是恐龙称霸的时代。但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在白垩纪晚期,恐龙这群中生代的霸主,却像谜一样的消失了。
以上便是从三叠纪末期恐龙出现开始,到白垩纪晚期恐龙消失,这1.6年左右的时间里,恐龙不断的发展演变的过程。